【產銷履歷驗證】不只是農產品標章,更是農場管理的經營工具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的用意,在消費端是為了讓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流向及相關產銷資訊皆公開、透明、可追溯追蹤;其依循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在生產端則能協助農民系統性管理農場。

掃描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上的追溯條碼,迅即展現農業生產歷程,在臺南市麻豆區經營麻豆勇伯農產行的李佳原,常跑臺北市希望廣場、花博農民市集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掃描他的文旦、白柚後最常詢問的是農藥問題,接著追問為何不改為有機耕作?這時他會說明,自家產品沒有農藥殘留問題;而柚樹多為老欉,突然改變耕作方式,樹勢衰弱老化的風險很高。消費者通常都能理解買單。

產銷履歷有助與消費者溝通

麻豆勇伯農產行通過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主力產品柚子,承接自父母李勇進、李劉寶英於1975年、1982年種植至今的兩區老欉。1990年代因與臺灣友善通路先驅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身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契機,開始落實草生栽培、施用有機肥料、不施用除草劑等友善環境耕作方式。

臺灣大學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所培訓的產銷履歷輔導員會進行現地輔導,協助農民理解如何將臺灣良好農業規範應用於農場管理。(圖片提供/臺灣大學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

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病蟲草害防治主要稽核項目之一為合理用藥,麻豆勇伯農產行原本即以生態、健康為自主管理原則,因此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對李佳原而言,只是將農場管理文件化、公開化。然而有些專業管理,實地拜訪產地才能了解。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專業的他認為,只要不過量、不長期依賴農藥,適時分次薄施化學肥料並不是絕對不好,有別於一般農民認為施肥量與產量呈線性關係的迷思,往往肥傷造成不可逆反應,治療方法除了灌水沖掉鹽基,或種植易吸收鹽基的作物如水稻,恢復期長達10~20年跑不掉。

除了合理用藥,麻豆勇伯農產行提倡四季草生栽培,不同於草種同質性高的果園,隨季節變化各有相應草種,例如秋季柚子採收期可見大花咸豐草、牛筋草、野莧、香附子、狼尾草、野生番茄等,李佳原只例行剪短,「鋤光或單一草種成本很高,對生態也沒什麼好處。而且對比裸地栽培,最大差異在於草生栽培的果實風味比較好。」

李佳原認為:「農民的自主性決定農產品標章的價值。」對專業農民而言,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證書就像大學文憑,卻不可能只靠文憑保證合理收入,如何獲得認同,還是得透過自主管理提升品質經營。早年李劉寶英就有紙本記錄的習慣,紀錄簿詳細記載整年開支、收成、作業時間如灌溉、剪枝、病蟲害發生、施用農藥及名稱,近年則增加即時拍照,透過社群軟體傳訊請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幫每棵柚樹、每顆柚子編號的「身分證」也是自與研究員合作開始,李劉寶英說:「早期每棵樹取4個點,檢測pH值、氮磷鉀含量、土壤肥力等等。」採收時撕掉紙袋、剪掉蒂頭後,立刻貼自主管理標籤,試吃每棵柚樹果實風味,成為依消費者喜好推薦的根據。

使用App「農務e把抓」可介接農產品產銷履歷系統,讓生產紀錄可即時上傳、更加便利。

由於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於產銷履歷農產品仍感受不深,麻豆勇伯農產行的主要合作通路是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郵政商城、永豐餘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笨湖菜市,其中2015年至今平均每年產銷履歷農產品產量,文旦、白柚各約3~4萬臺斤,2018年實質產量更是增加10%~20%,須貼附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卻僅占10%。不過李佳原仍肯定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用意:「產銷履歷的中心精神應該是各類作物的良好農業規範,從育苗、整地、挖溝、施肥等有一整套流程,詳細記錄田間作業時間,根據這些給消費者一個概念,你吃的食物怎麼種出來、在哪裡種、農民是誰。」

農民組職協助,降低年長農民執行門檻

隨著2013年臺灣爆發黑心油品事件,消費者對於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追溯追蹤制度更加重視,連帶使得產銷履歷農產品產量翻倍增加。推廣上,卻面臨農民普遍高齡化、資訊系統學習與操作不易,以及輔導轉型機制不足等課題。

以臺南市麻豆區果樹產銷班第25班為例,50位班員平均年齡約63歲,李佳原是其中最年輕的,2015年討論加入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時只有6位班員,一度因為兩大難題而難以推動,其一年長農民對於電腦化作業的學習門檻,其二農民最關切的是通過驗證是否帶來市場優勢,正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補助驗證費用,才得以順利推動申請。

一般而言,產銷班依據個別班員田區、植株樹勢、樹齡訂定合理採收量,呈報驗證機構審查委員議定,當農民採收完成、上傳採收量後,便決定標籤列印數,其必須與採收量相符。

每年穴施基肥時,麻豆勇伯農產行依據前一年每棵柚樹採收量估算肥料量,更為合理施用有機資材。(攝影/李佳原)

以產銷班名義與驗證公司簽約3年1期,好處是費用以級距區分比較划算,每人每月大約不到1千元;然而急迫問題是年老農民不熟悉作業,李佳原說:「只要其中1位延後了,列印標籤的權限就發不出來。驗證機構每月審查1次,1位班員出狀況就是大家一起等下次審查。」他也因此經常扮演協助其他班員完成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作業的諮詢窗口。

促進消費者深入理解產銷履歷

李佳原觀察,目前產銷履歷消費客群優勢在於直銷,多是不以比價為目的、理解生產紀錄,形成市場區隔。但隨著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普及,他發現:「以前在花博農民市集,產銷履歷有加分,大家都有了如同沒有加分。下一步就只能往有機升級,只是我的條件不一定能順利升級,我種植果樹,又容易有鄰田汙染,有機驗證規範設立隔離帶,就得減少種植面積。」

再者,當良好農業規範執行多年之後,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的推廣重點應逐漸轉移至促進消費者理解,突破現階段的廣告效應。李佳原認為:「現在消費者多半只是看標章,不會認農民,反而是產品連結上可以加強,例如農民介紹、生產歷程,食物是有感情的產品,而不只是為了吃的產品,消費者接受程度會變高。」

為了提供便於農民普遍可以執行的操作規範,產銷履歷顯然精簡化、大類化,如何從中看出有效管理的精進,凸顯個別農民的產銷履歷特色,則成為新的思考點。李佳原希望,未來產銷履歷能呈現出農民各自不同的精緻管理方式。

不過,臺灣大學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專員林弘仁指出,產銷履歷不一定要完全照著公版表格按表操課:「很多農民不知道檢核項目可以彈性調整,因為每個農場的狀況都不同,如果你的農場不存在某些風險,就可以不必記錄相關內容,資深產銷履歷輔導員可以協助盤點實際存在的風險點,讓農民在符合驗證標準、實際生產狀況的前提下進行記錄登載。」

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培訓驗證輔導員

缺乏輔導、協助轉型管道,是過去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推廣的一大問題。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曾於2013年主持《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與法規改進規劃委辦計畫》,透過訪談調查發現,不少農民對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感興趣,卻不知相關疑惑能向哪個單位詢問,往往只能向驗證機構尋求協助。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強調合理用藥,著力生態平衡的麻豆勇伯農產行也採行生物防治,自製性費洛蒙誘蟲盒,減少使用化學農藥。

「但由驗證機構輔導,其實會踩到紅線。」林弘仁解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不允許驗證機構同時進行輔導,因為這等同於球員兼裁判,會降低驗證效力。「而且驗證機構輔導並不會有額外收入,必須自行吸收成本,長此以往也可能導致驗證品質降低。」

有鑑於輔導資源的缺乏,臺灣大學農業規劃發展研究中心自2015年開始培訓產銷履歷輔導員,學員經過至少36小時以上培訓後,必須實際輔導至少1戶農民通過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才能成為正式輔導員。林弘仁說:「產銷履歷輔導員有點像是百大青年農民的陪伴師,但我們著重在制度面輔導。輔導員的訓練有四大重點,一是包括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在內的相關法規,二是臺灣良好農業規範,三是集團化管理,四是新知識或新技術。」

落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為核心

想要申請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必須執行臺灣良好農業規範3個月以上,若所種植作物類別的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尚未擬定,便無法申請。林弘仁強調:「雖然名稱叫『產銷履歷輔導員』,但農業委員會給我們的期望其實是普遍推動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它與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不一定要完全掛勾,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是為它存在,而不是反過來。」

不少農民初次接觸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最想知道的就是拿了這個標章是否能提升價格,或是因驗證費用而卻步。對此林弘仁表示,雖然近年由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切,連帶提升通路對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的重視,但價格是否提高在於自由市場經濟層面的問題,不論是否申請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執行臺灣良好農業規範便能為農場經營帶來一定的提升。

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其中一項功能是協助估算成本,林弘仁舉例:「例如農藥、肥料用量大不一定對作物好,也可能導致成本過高而不自知。透過執行臺灣良好農業規範詳細紀錄,可以幫助精算成本。」它也是一套風險管理工具,其中「生產及出貨作業風險管理內容一覽表」、「生產及出貨查核表」可以協助農民釐清農場面臨哪些風險、該如何排除。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