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洄游二次方】在地關懷發揮終極效益,驅動農業創新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畫」,招募曾經參與過「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對於社區與產業有進一步構想的隊伍,使其持續實踐創意,過程也培育產業人才。迄今已第四年,前後共28組隊伍,遍布全臺深耕在地。

新聞
【洄游農村】大專生創意發揮,帶動「地方創生」曙光

城鄉發展失衡是全球普遍面臨的窘境,直接反映在人口結構。都市的快速膨脹,意味著傳統產業沒落、青壯年外流嚴重的鄉村,連同其上的文化地景、產業風貌等等,一併瀕臨消失。都市減壓,同時推動地方再造,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

新聞
【洄游農村】撐持高齡化農村,在青年返鄉之前

人口老化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議題,由農保被保險人平均年齡超過66歲可見一斑,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農村的日常。果子纍纍的葡萄藤間、袤綠的蒜頭田,忙碌的生產前線盡是銀髮族,青壯年人口業已大量流失。除了勞動力斷層、技術無法傳接的警訊之外,倘若老年族群都不在了,原本的社區即瀕臨消失。甚至,在那之前,隨著年事愈高,他們亦可能出現生活失能的情況。一旦發生,將不只是單一特例,而是整個社區的塌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網絡去撐持。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澎湖馬公楊馥慈:修復石滬,也修復人與海的關係

澎湖人把海中的咾咕石搬上岸,圍成「菜宅」抵禦強風;又把陸上玄武岩搬到海中,疊砌「石滬」集魚,「澎湖資源不足,常加以利用不起眼的東西,石頭就是很好的代表。」加上這裡擁有寬廣潮間帶,潮來浪去成先天優勢──經調查發現澎湖有近700口石滬,豐足漁獲餵養幾世代澎湖人,更曾為納稅指標。然而,現代漁業發達,石滬沒落、年久失修,甚至被人遺忘;海生海長的楊馥慈返鄉澎湖,創立「離島。出走」工作室,希望藉修復石滬,再次修補人與海洋的關係。

新聞
追求創新、比實踐度,大專生將夢想推入農村實驗

農村也可以讓年輕人玩出創新,為農村注入振興的活力。今(2018)年度「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畫」已經起跑,5組入選團隊用接地氣的創意、嶄新的科技,以及勇於接受挑戰的創業精神,理性證明自己的夢想在農村實踐的價值。

新聞
課程、團康、農村體驗很給力,大專生隊伍為駐村做準備

「第8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駐村囉!20支入選團隊在下鄉前,先參加「青村白皮書共識營」,透過課程、團康、農村體驗的學習與互動,為即將出發的駐村儲備能量。7月4日凌晨5點,朝陽慢慢照亮整個天空,灼熱逼人的暑氣開始蒸騰。20支大專生隊伍帶著行李,奔往北、中、南六處火車站,搭上專車前往台南走馬瀨農場,參加為期3天2夜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青村白皮書共識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