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於農03】從砍樹到護鳥──居民齊心 學甲濕地成候鳥新天堂

黑面琵鷺多年持續在學甲濕地過冬,族群數量漸增,是珍貴的冬季候鳥。

內容提供/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占地約31公頃。這片靠近筏仔頭聚落(竿仔寮)急水溪畔的土地,從前為倒風內海,經歷長期沖刷淤積而形成泥灘地。

1997年,當地村落因地層嚴重下陷,土地鹽化無法繼續耕種,因而遷村。原本的種植蔥、蒜的農地荒廢後,逐漸變成鳥類、蟹類聚居棲息的濕地,具有豐富生態景觀。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向農民租用休耕農地,進行學甲濕地營造規劃。

為生態  成立協會擴大守護範圍

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一生致力生態保育。

問起當初為何成立生態保育學會,本身便是學甲在地居民的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當初我成立殘障協會時,因為和會員們共同發展賞鳥興趣,有了成立賞鳥協會的想法。但與其只賞鳥不如將涉獵領域擴大,加上當時我們還參與鯨豚保育救援,便乾脆擴大範圍成立生態保育學會。」

臺灣濕地生態資源豐富,是眾多保育類候鳥喜愛的棲息地,而當初保育黑面琵鷺的意識更是由七股濕地監測發現保育類黑琵大量棲息覓食後,才開始推廣蔓延全臺。學甲濕地這片鳥類寶地也和七股一樣,一開始時推廣生態保育觀念時受到當地居民的冷淡對待。

「舉例來說,學甲濕地第一次觀測到黑面琵鷺是在樹上,結果沒多久後那棵樹就被無聲無息的砍了。」邱仁武笑著說。

看似憨拙的灰胸秧雞為不分季節的濕地留鳥,是臺灣特有亞種的珍稀保育鳥種。

學甲濕地生態豐富,除了眾多保育類水鳥,還有招潮蟹等濕地生物。

齊守護  居民成候鳥門神

經過多年政府與民間的宣導、推廣,現在學甲濕地的保育景況已不可同日而語。目前有由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濕地巡守志工隊」,更多次舉辦志工培訓營、社區假日導覽班,也在當地國小舉辦推廣講座,挑選「小小解說員」。

曾經有外地來的行腳電視節目來到學甲濕地,未經詢問當地保育狀況,便打算自行進入濕地捕蟹、釣魚,幸好被濕地巡守隊發現予以規勸,以免在電視畫上播出宣傳錯誤生態保育觀念的畫面。

如今學甲濕地的保育景況已相當完善,圖為濕地生態園區的水鳥解說牌。

除了在地推廣,臺南市一年一度的「黑面琵鷺保育季」更是將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保育的觀念推廣至全國,去年黑面琵鷺保育季開幕式場地便是在學甲濕地生態保育園區。

再相聚  學甲濕地成候鳥度冬新天堂

而今年「黑面琵鷺保育季」最大的亮點,即是「尋找T85」活動。在2020年1月初,保育學會的鳥類調查員進行鳥類普查時,搶救了一隻肉毒桿菌中毒的黑面琵鷺。經過一個多月治療,編號「T85」黑琵康復後,便由黃偉哲市長親手在學甲濕地進行野放。

臺南市長黃偉哲(右前)放飛「T85」黑面琵鷺,之後「T85」成為2021年「黑面琵鷺保育季」亮點。

「T85」黑琵飛回韓國繁殖後,當年秋冬時分再回臺度冬,2020年底黑面琵鷺保育季就有發動找尋「T85」黑琵蹤跡,也成功在12月12日近午時分被鳥友胡榮顯發現了牠的身影再次在臺灣現身。

邱仁武理事長說,自2011年起,生態保育學會第一次於學甲濕地生態園區發現黑面琵鷺蹤跡後,已連續十年觀測到黑面琵鷺在此棲息度冬,數量也逐年增加。2021年年初全球普查時此處有556隻次棲息覓食,更破濕地最高紀錄。除了黑面琵鷺,鳥友亦曾拍到灰胸秧雞及彩鷸等珍稀保育鳥種。可見學甲濕地不愧為頗負盛名的臺南地區黑面琵鷺棲地,其生態資源之豐盛可見一斑。

因為地形緣故,學甲濕地能更近距離觀賞鳥類。也因此邱仁武理事長特地叮囑,賞鳥時不應穿亮色衣物,不要太靠近野生鳥類,要輕聲細語切莫喧嘩,避免干擾鳥類棲息。

近年臺南市在學甲濕地舉辦黑面琵鷺保育季,頂山賞鳥亭靠社區居民合力完成。

除了專業賞鳥,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更不定期規劃辦理各種研習營、親子輕旅行與觀光旅遊活動。讓想親近生態的初心者能在寓教於樂的輕鬆氛圍中,有了更多學習正確保育知識以及貼近美好生態的機會。

學甲濕地的「裡海燕鷗」一景,燕鷗是夏季候鳥,得夏季才能見到這種景色。

色彩斑斕的彩鷸也是夏季候鳥,想一覓鳥蹤一樣得等到夏天再來喔!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