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鳳試所試驗光電溫室栽培青花菜,突破夏季生產瓶頸並結合綠能

青花菜是國人餐桌上的家常菜,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不過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青花菜不耐熱,臺灣本地產期集中於11月至次年5月,高溫悶濕的夏季則仰賴進口

科技興農,他們怎麼說?

每到茶葉採收的季節,缺工問題就浮上檯面,臺灣過去曾向日本引進採茶機,但礙於土地坡度的限制,關鍵的「一芯二葉」不易採摘;臺灣的夏季氣候高溫炎熱,乳牛厭食造成產量銳減的問題

拿蠶豆「裝蒜」有「詐」!新昌裕「純蒜酥」不純,威脅全臺3%蠶豆症患者

食品詐欺又一樁!彰化縣衛生局接獲民眾檢舉新昌裕興業有限公司為了節省成本,疑似在其製造販售的金字招牌商品「純蒜酥」攙有蠶豆。患有蠶豆症的消費者購買食用後身體不適,向衛生單位陳情。

推動海馬選育、多元利用,創產業、資源與生態三贏

海馬向來以其可愛逗趣的模樣,以及眾人知曉的雄性托育行為,而成為水族市場甚受喜愛的飼養對象,但若不以水族飼養寵物定義活生海馬

以沖繩為核心,日本攻擊型農業怎麼做?

由於日本的經濟成長趨緩及人口老化,造成整體消費能力降低,日本政府及民間企業開始關注鄰近消費能力逐漸提高的亞洲地區國家

百年歷史重見天日,植物園修復腊葉館、佛里神父、早田文藏雕像

臺北植物園裡的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是全臺灣最古老的植物標本館,整建後今天重新開放,除了展出前人一路從竹簍到登山背包的採集裝備演進史,還有許多珍貴的標本

用舌尖感受「森—川—里—海」的熱忱

噶瑪蘭族部落——新社部落位於花蓮市南方40餘公里,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是目前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及文化的部落

「香草達人」領路,傳授香草入菜祕方、體驗減壓生活

栽種香草,好處多多!大同 108舊城再生基地推出「香草入菜」課程,邀請來自南投埔里的「香草大叔與男孩」阿宏,帶領民眾認識各種香草

河川巡守的藝術

巡查守護河川是一件接近藝術性的工作。因為河流多變,每隔一段時間來看它,你以為熟悉的水道,卻可能會變得很陌生。

社區支持型烘焙,讓麵包也能創造在地文化經濟

近年臺灣小麥復興運動遍地開花,用本土小麥做麵包已經不是新鮮事,許多人進一步思考,法國以長棍麵包聞名,日本則有紅豆麵包,那什麼能代表臺灣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