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97 頁
豬糞變綠金,沼氣發電達成循環經濟
在農作物的生命週期與農事運作過程裡,藏著循環商機。政府正計畫導入臺灣產業已有的專長,發展綠電、將廢棄物再生為資源,創造農副產品新價值、建立友善地球的經濟模式,讓農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
用App找到與你速配的流浪狗,4Pet贏得農創松最大獎
這周末兩(9日、10日)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臺北創新實驗室舉辦長達33個小時「2017農業創新黑客松」,以「今日不挖土,我們挖資料」為口號,吸引來自臺灣各地的參賽者組隊報名
朝陽中的紅寶石,大專生用創意行銷玉井芒果
洄游,是生命為了尋找更好的養分而進行的一種遷移現象。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已連續7年舉辦「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為的就是讓青年活力走進農村,發掘更多永續經營及未來發展的潛力。
【飽讀好書】當水母佔據海洋
我們推薦這本書,因為—— 當海洋中只剩下水母這種神祕生物時,牠們的出現與大爆發,代表接著是生態系的崩潰。水母的故事是海洋的故事,告訴我們海洋的歷史和未來。
【有毒植物】撞臉百合花,大花曼陀羅全身是毒別亂摘
新聞曾報導,高雄地區有對老夫婦因相信坊間偏方,摘取大花曼陀羅的葉片燉煮成藥湯飲用,差點送命而緊急送醫。
【農百科】冬令進補,老中青三「薑」來報到
氣溫下降,菜市場成堆的老薑熱鬧上市,街邊薑母鴨店的紅燈籠也一間間亮起。臺灣日常飲食裡不可或缺的薑,你了解多少呢?趁著低溫來襲,窩在家裡喝杯薑茶,順道看看薑的一生。
縫合土地的傷口,霧臺大武部落再現生機
屏東縣大武社區是霧臺鄉最深山偏遠的部落,歷經88水災重創後,當地大規模坡地崩塌與土石流的問題,造成族人流離失所、耕地減少與農作萎縮等問題。
南臺科大「興八客」重塑農業新經濟,給你一個重回農村的理由
2016年,8個大三升大四的學生,趁著暑假來到彰化大村鄉的新興社區,來自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的他們之所以選中彰化,純粹是因為——「臺南太熟悉了,想要往外闖一闖」,並以外來者的角度,將團隊命名為「興八客」。
【蟲農之路】我在南埔重新發現牠的好
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塑造出各種生態樣貌,從海岸到山區的地形變化也連帶塑造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隨著人們在不同緯度及海拔的發展下,也孕育出獨特及豐富的農田環境樣貌。
【漁鄉趴趴走】以海為田、依海而生,古寧頭石蚵養殖4百年
石蚵,是來自大海的寶貝,對金門金寧鄉的居民而言,它是大海的恩賜,更是漁人的希望。 古寧頭社區的石蚵養殖是當地極具特色的一種養殖方式,目前除了金門之外,大陸福建小嶝島也有小區域的養殖,但金寧古寧頭附近一帶的「石蚵林」已然是海上的特殊景觀,更是金門的重要地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