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飽讀好書】歷史上的大暖化

透過保存良好的蒙古古松,我們得知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時,蒙古草原正處在漫長的溫暖期。在這溫暖期裡,頻頻降臨的乾旱可能大肆摧殘了乾草原牧草,從而使游牧民族生存所賴的馬和各種牲畜面臨糧食不足危機。

吃魚也能很簡單,用臺灣鯛做美味親子料理

「魚有好多刺,我不敢吃!」臺灣小朋友常常抱怨吃魚很麻煩,家長也擔心孩子的喉嚨被魚刺卡住,因而減少食用魚類的頻率。

國際版華山論劍,各國好手種出省水抗風好米

花費近十年的時間,屏科大節水研究室和各領域合作,研究出以多曬田、多中耕、多有機質、少苗、少藥、少水、少化肥等三多四少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

【循環經濟】格外品送牛吃,斗南農會逆向操作拼循環經濟

原本是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農業廢棄物,以及原本聞之掩鼻迴避的糞便,在不需要的人的眼裡,它們都是棄之不可惜的廢棄物,但若擺放在適合的地方

友善動物栽培,如何也友善農民?

人類為了生產糧食逐步開發野生環境,和原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水汙染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

農田水利改革如何利大於弊? 農民:只盼穩定供水

農委會預計將 17個農田水利會改制成公務機關,引發外界討論,有水利會擔憂資產形同充公,農民則懷疑颱風、大雨時,公務人員是否可以像現在的水利會人員一樣,24小時開關水門

八卦山也是我的家,石虎首次現蹤

今年 9月 15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接獲民眾通報,於彰化縣芬園鄉臺 14省道上發現有一隻石虎橫躺在路上

【青出於農】用心管理,峰迴路轉的有機人生:御圃有機農場

下課鐘聲響起,校園內充滿朝氣的笑鬧聲,學生們帶著畫本、跨過水溝,坐在田邊寫生,一旁便是林聖智和黃麗惠攜手打造的「御圃有機農場」。「校長辦公室就在那裡。」

力抵農業千歲團,臺南場胡麻割捆機改善缺工困擾

時序入冬,來碗香醇的麻油雞正當時,不過胡麻油得來相當辛苦。臺灣種植一分地胡麻,一天得花費1.5~2人幫忙採收、綑綁、曬乾,雇工不易

串聯18個食安檢驗平臺,加強校園午餐透明化

營養午餐資訊散落在農委會、教育部、衛福部等18個平臺,讓許多查詢的人霧煞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