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版華山論劍,各國好手種出省水抗風好米

文、圖片提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花費近十年的時間,屏科大節水研究室和各領域合作,研究出以多曬田、多中耕、多有機質、少苗、少藥、少水、少化肥等三多四少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種出高度節水、強壯可受風災考驗及粒粒飽滿米質優良的稻米。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由王裕民教授兼系主任所領導的節水研究室,在農委會、屏東農田水利會及「SRI保育型農業環境學會」(簡稱CA-SRI)的協助下,帶領來自尼泊爾、史瓦濟蘭、布吉納法索、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本地的碩博學生以及生物科技系和農園生產系教師,跨領域共同合作,經過長期試驗,成功種出強健而優質的稻米。

屏科大節水研究室和各領域合作所種出的稻米,不僅高度節水,更扛過了風災考驗。

有感於臺灣近年來面臨氣候變遷及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加上的農用水占整體水資源年用水量70%,灌溉用水量又占農用水量90%,其中水稻灌溉水占最大比例使用量。

因此本研究以創新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以有別於水稻8~10株的慣行農法,改以3~5株的插秧方式,將灌溉水加入益生菌,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化的可能性,並利用每次曬田2至3天後給水3公分的間歇性灌溉,使水稻日益適應乾硬的田地,迫使根系長度增加,並深掘抓地至土壤底部,使得水稻根系強壯,可受風災考驗。

土壤中因發酵作用而活躍的微生物擴充了土質的孔隙,促使土壤呼吸,與強壯的根系產生互補作用,這種多曬田、多中耕、多有機質、少苗、少藥、少水、少化肥等三多四少的農法,能達到天然且高度節水、米質優良的成效。

屏科大戴昌賢校長及土木系王裕民主任。

土木系王裕民主任說:「除了加入益生菌的方式加強水稻的韌性之外,這個研究也獨創無人飛機多光譜(infrares)影像估算葉綠素模式提升田間管理效率,將空拍機置入具有遠、近紅外線的4個鏡頭,加佐12種不同的植被(vegetation)指標來計算水稻的葉綠素富藏量,有效監控作物的生長品質及田間管理,不僅減少農耕人力資源,系統導入農場管理,可發展成智能化灌溉管理系統的一環。」

屏科大土木系節水研究室花費近十年時間進行多項水稻節水灌溉方法,研究發現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RI)在臺灣屏東的氣候條件下可能節省高達55%用水量,該實驗成果並已發表於WATER 國際期刊。

屏科大戴昌賢校長表示:「屏科大主導的產官學水稻節水研究團隊以同樣的農法,擴展至臺東關山地區一塊貧脊農地上,進行SRI加益生菌栽培體系試驗,亦成功的種出優良的稻米。這個方法的實踐,除大幅節約水稻用水之外,並提供學生極佳的跨領域實習機會。也期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推廣至國際,服務更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