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00 頁
友善動物栽培,如何也友善農民?
人類為了生產糧食逐步開發野生環境,和原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水汙染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
農田水利改革如何利大於弊? 農民:只盼穩定供水
農委會預計將 17個農田水利會改制成公務機關,引發外界討論,有水利會擔憂資產形同充公,農民則懷疑颱風、大雨時,公務人員是否可以像現在的水利會人員一樣,24小時開關水門
八卦山也是我的家,石虎首次現蹤
今年 9月 15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接獲民眾通報,於彰化縣芬園鄉臺 14省道上發現有一隻石虎橫躺在路上
【青出於農】用心管理,峰迴路轉的有機人生:御圃有機農場
下課鐘聲響起,校園內充滿朝氣的笑鬧聲,學生們帶著畫本、跨過水溝,坐在田邊寫生,一旁便是林聖智和黃麗惠攜手打造的「御圃有機農場」。「校長辦公室就在那裡。」
力抵農業千歲團,臺南場胡麻割捆機改善缺工困擾
時序入冬,來碗香醇的麻油雞正當時,不過胡麻油得來相當辛苦。臺灣種植一分地胡麻,一天得花費1.5~2人幫忙採收、綑綁、曬乾,雇工不易
串聯18個食安檢驗平臺,加強校園午餐透明化
營養午餐資訊散落在農委會、教育部、衛福部等18個平臺,讓許多查詢的人霧煞煞。
打擊塑膠微粒,107年起禁止製造輸臺
為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環保署持續推動一次用塑膠產品減量措施,自107年1月1日起國內不得製造及輸入、107年7月1日起不得販賣
國產木(竹)材標章問世,盼永續經營本土森林,杜絕非法進口
為了振興臺灣林業,農委會林務局建立國產木竹材溯源管理及認證制度,今日公佈國產木(竹)材標章,未來消費者認明「臺灣木材」標章,即可安心選購。
推廣創意米榖雜糧美食,農委會假日辦趴踢
還記得懷念的爆米香滋味,或是田園土窯的烤番薯,還有熱騰騰的烤花生嗎?這些懷舊的國民美食,在星期日的臺北希望廣場重現。
防疫原則之「人車管制」:別讓人員管制成死角
每逢禽流感疫情高峰期,禽農變如臨大敵。本文訪問了飼養不同禽類的農友,大多都表示人員管制常會成為防疫死角,否則自己反而變成汙染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