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生產糧食逐步開發野生環境,和原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產生衝突,過度使用農藥、水汙染等,也讓野生動物棲地受到破壞,近年越來越多人提倡友善動物的栽培方式,但如何獲得生產者支持、協助解決雜草、病蟲害、鼠患等問題,才是友善動物農法得以永續長存的關鍵。
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上週26號舉辦「以消費來投票——建構友善動物消費的食品系統」論壇,召集人臺南大學副教授吳宗憲表示,希望將社會企業與野生動物保育的議題結合在一起,藉由「老鷹紅豆」、「田鱉米」、「藍鵲茶」這些案例,嘗試分析如何才能發展出一個具有野生動物保育的消費系統。
運用食物鏈特性,改善田間鼠患
提倡不用農藥、化肥的友善動物栽培方式時,農民勢必需要投入更多心力除草、處理害蟲、鼠患等,在勞動力時間增加,但是收入與產量有可能大幅減少的狀況下,要如何讓農民願意接受與轉變,是一大挑戰。
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林惠珊提倡不用農藥加保扶、停止滅鼠週,他表示,自己的父親過去在雲林耕種,耕耘機翻土過程中,後面總是會跟著一群老鷹,但現在連一隻都沒有。
跟著臺灣知名老鷹研究者沈振中做研究後,林惠珊意外發現黑鳶體內竟有農藥加保扶(俗稱好年冬),「那隻追蹤的黑鳶2月破殼、4月長大、7月離巢、10月死亡,死因是中毒。」追究原因是農民用藥解決田間鼠患和鳥患,老鷹意外吃下這些動物遭二次毒殺。
林惠珊說服農民不要用農藥加保扶,也成功讓政府禁用加保扶水懸劑、停止全國滅鼠週活動,老鷹數量逐年上升。但就算停止全國滅鼠週活動,農田的鼠患問題依舊存在,因此林惠姍在合作停用老鼠藥的農田旁設立貓頭鷹人工鳥巢,引入貓頭鷹,並且架設高架讓老鷹停留,運用食物鏈的特性,讓老鷹與貓頭鷹日夜滅鼠,有效改善農民頭痛的鼠患問題。
為友善環境農民找銷售管道
印度大田鱉需要乾淨、無汙染的生存環境,他們依水而生,捕食小型生物,是埤塘的重要指標生物。但由於人類開發或是耕種過程會使用農藥、化肥,這些產品嚴重影響大田鱉的生活環境。
在一次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的調查過程中,發現苗栗的一處田地中有大田鱉的蹤跡,因此觀察家的夥伴開始與這處田地的農民互動。
觀察家發現當地農民為了讓自己的孫子吃到健康的蔬菜,沒有噴灑化肥及農藥,而稻田也是減少使用農藥與化肥,田中的生態相對豐富。但是為了要讓極為稀少的大田鱉繼續在農田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再改善農田環境。
他們進一步了解農民銷售狀況,發現過去農民將稻米全數交給農會收購,他們決定跟農民契作保價收購,讓辛苦耕作的農民不用擔心種出來的稻米沒有人購買,但是相對的農民需要轉變耕作方式,完全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及人工化肥,依賴人工撿田間的福壽螺、除草等。
田間管理員王正安表示,本來農民就不太使用這些農藥與化肥,因此耕作方式轉變對於農民的影響沒有很大,但契作保價收購卻讓農民十分有動力去賣力耕作,農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OK。
觀察家不只與農民契作,也讓農民了解他們做的事有益生態,這樣才會知道自己做得事情相當有意義。王正安也指出,農民會開始主動觀察大田鱉的狀況,在行動過程中,這處田地開始有蝌蚪、蜻蜓、蝴蝶等生物在田間活動,而且在附近也發現到有白鼻心、石虎出現。
切入農民問題,改善生產方式
另一個案例就是「臺灣藍鵲茶」,希望解決當地茶農為求產量提高而過度噴灑化學農藥與施用化學肥料過量的問題。當地茶區分布在12個集水區內,化肥跟著河川流入水庫,進而造成水庫優養化問題。創辦人黃柏鈞希望藉由「流域收復」方式,透過契作協助集水區茶農改變耕作方式。
黃柏鈞指出,坪林因為水庫興建後限制地方發展,再加上雪隧開通造成地方茶產業沒落,「臺北市只要每個人消費0.74斤的茶葉,就可以帶動坪林茶農朝向生態農法。」因此他透過成立藍鵲茶品牌向合作的茶農收購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的茶葉,並且與茶農打交道,了解茶農面臨的問題,像是輔導茶農第二代課業,維持與當地居民的良好互動。
營運長林玟孜說:「要先理解農家灑農藥的原因,找到痛點再解決問題。」他們帶著消費者走入產地體驗製茶過程,了解傳統製茶與現代製茶的差異,也找尋企業進入產地,理解農家的生活樣態,藍鵲茶團隊期望透過這些方式能改善農家目前面臨的問題,另外也持續思考坪林現在面臨人力凋零問題,還能為他們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