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興八客」重塑農業新經濟,給你一個重回農村的理由

文/郭珮甄 圖片提供/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 企劃製作/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循環經濟當道,但要真正做到「化廢料為黃金」,並用以提振當地經濟,形塑在地特色亮點,有時需要的是引入年輕新血,加以「混血」。
2016年,8個大三升大四的學生,趁著暑假來到彰化大村鄉的新興社區,來自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的他們之所以選中彰化,純粹是因為——「臺南太熟悉了,想要往外闖一闖」,並以外來者的角度,將團隊命名為「興八客」。

這一闖,除了在今年德國紅點設計展,一舉以「葡萄(Grapes)」和「藤皮纖維(Fiber Vine Peels)」作品囊獲兩個獎項,更讓以巨峰葡萄聞名的新興社區,成為農村再造的典範新星。

農廢料變黃金,葡萄藤化身藝術品

就因為陌生,讓這群大學生來到新興的第一印象,就是葡萄收成後,堆滿路邊的葡萄藤。在「空氣污染防制法」的規範下,這些葡萄藤不僅不能就地焚化,還得花錢請人來回收處理。

基於對產品設計的敏感度,這群大學生決定以葡萄藤為他們的畢展主題,並藉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推動多年的「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深度進駐新興社區,開始了一連串的實驗。

「最感動的是,知道我們需要這些葡萄藤後,農友們不但會幫我們依枝幹粗細加以分類,還會幫我們到處借機具幫忙運送到我們進駐的活動中心廣場。」今年擔任隊長的薛庭尹說,尤其是機車行老闆「榜伯」,後來更義務提供一臺鐵牛車,專門載送葡萄藤。

由於發現不僅葡萄藤枝、藤皮有著原始的美感,汁液更可用來染色,因此我們最後研究出將藤枝悶煮2小時,最後將葡萄藤分為枝條、藤皮和汁液三部分,加以充分運用。

因此,白天大家除了依照自己的分工,分別研究葡萄藤質化、藤枝汁液的綁染,以及如何與在地資源連結等課題。晚飯後,大家的工作就是坐在活動中心前的廣場上,一起剝葡萄藤。

青農正恩對團隊成員解說葡萄藤的生長過程。

鼓勵大專生迴游,為農村創造記憶點

隨著進駐的時間越久,在一次次訪談中,從果農阿公阿嬤的親切問候、原本在科技業工作的返鄉青農陳正恩的大力協助,以及在生活上與社區營造計畫概念上,不吝與他們這群大孩子無私分享的社區幹部與居民們,都讓這群學生更加想要為新興找到屬於他們的記憶點,讓臺灣的人看見,彰化中有一個閃爍光芒的小新星——新興社區。

因此,這些實驗除了催生出以藤枝製作的創意家飾原型,透過藤枝汁液與葡萄皮泡染、綁染的布飾,及從「電照葡萄」得來靈感,以壓克力板製作的新興村入口意象「星光地圖」,以及生物炭應用、新興公仔等工藝與設計產品,更讓這個團隊一舉拿下「2016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銀獎、創新實驗獎、駐村延續獎以及團隊精神獎等4項大獎。

團隊成員分享,最令人感動的是,當他們提出要善用葡萄藤枝依附骨架攀爬的特性,打造獨一無二的「新興椅」時,為了方便同學們就近實驗,不用一天到晚往彰化跑,有果農一次就挖出5株已成熟的葡萄藤,讓他們帶回南臺科大。

團隊成員善用葡萄藤枝依附骨架攀爬的特性,打造獨一無二的「新興椅」。

以體驗經濟,打造觀光回流的生態博物館

「從葡萄藤延伸的各種創新燈具、家飾品,延伸到新興椅,為的是透過『體驗經濟』,將新興社區打造成一個生態博物館。」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陳宏銘老師說道。

陳宏銘說明,除了新興椅,團隊成員們更設計出打工換宿快閃活動、季節性體驗活動、葡萄藤生長型種植與藤編織傳統工藝」的DIY,並透過葡萄藤木質養成計畫,讓觀光客來到新興,能透過一套簡易的手作流程,不僅融入觀光果園的體驗活動中,更能帶回一項作品。

「尤其,葡萄藤隨著時間變化,除了可以看到顏色慢慢變深、逐漸木質化的過程,2、3個月後,當人們對這項成品產生情感,自然也會促使他們再次造訪,帶動新興的觀光一直循環下去,造成不同面向的效益。」陳宏銘說道。

而得到紅點設計肯定的葡萄藤皮作品,則是這項計畫執行到第二期時的新發現。

「因為循環經濟的目的,就在於減少製作過程中的廢料,所以想到把大量剝除的藤皮,拿來設計成葡萄的容器,讓旅客帶走的伴手禮包裝,也能符合循環經濟的精神。」團隊成員說道。

從循環經濟出發,善用生態鏈的每一項元素,再透過體驗經濟,為農村創造更多記憶點,給觀光客一個重回農村的理由。興八客進駐新興,打造農村新星的經驗,也值得你我借鏡。


科大「興八客」團隊

薛庭尹、陳又銘、蔣宜君、莊晉承、薛金州、張孝謙、郭乾君、方冠雅、邱寶芬、陳又強、吳采勳、詹菀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