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96 頁
別讓魚翻肚,專家提醒這些防寒工作要做好做滿
本週末冷氣團來襲,臺灣各地預計下探12~13度,沿海空曠地區可能更低,為了預防寒害損失,各地農漁民紛紛動起來。
伐不伐?林務局:經營人工林,才能保護天然林
國際建材大展今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展,開辦第 29屆以來,首度以國家館名義設展的「臺灣館」亮相。由林務局和臺大實驗林管理處、8家國產材業者聯手打造
【農技最前線】原來太空包這麼來——從人工栽培看臺灣香菇產業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自1974年,發表香菇栽培新方法,並陸續於1983、1986、1993年編印推廣手冊後,乃漸次取代了大部分的「香菇段木栽培法」。此一「香菇栽培新方法」,是以木屑壓裝於塑膠包內,再經高溫殺菌後,接種培養而成
【農技最前線】臺灣香菇栽培史
昔日國人傳統上認為,食用菇類乃屬山珍,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之美食,據今 2017年已 80~95歲之長者所知,1950年代前,在臺灣一般民間之宴會,必須是『幼席』,亦即高檔餐宴,才會有一道香菇佳餚襯置;若有此香菇者,在評價上,就非僅靠豬鴨鵝之肉食可之比擬。
「要你知道美濃的好」農會夜襲北農辦趴
凌晨兩點多,萬頭攢動的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裡,突然出現紅地毯,美濃農民個個化身型男靚女,戴著象徵「美濃產地」的橘色頭巾,踏上搬運車改裝成的花車,宛如大明星般巡迴走秀菜市場。
憨吉採收一機到底,80倍效率力抗缺工
農村勞動力不足是近年臺灣農業發展的熱門議題,尤其是正值採收季節,需投入大量人力的作物——地瓜,缺工問題更加明顯。
友善海洋經濟,漁電共生建立新養殖模式
全球高度重視潔淨、環保的綠色能源,政府於去年啟動國家能源轉型,主力發展太陽光電、離岸風電,預計在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離岸風電3GW的設置目標。
整合產業專長,循環農業延伸新農業價值
碾完米剩下的稻殼、修剪後不要的果樹枝條與竹子、取出果肉的菱角殼等廢棄資材,看似無用,但經過低氧環境燃燒後,形成多孔隙的生物炭,能發揮封存炭素、改良土壤、除臭、提升炭匯儲存量等多樣功能。
【動物主場我來挺】公民科學力量大,大數據讓路殺成為大家的事(下)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
【動物主場我來挺】公民科學力量大,大數據讓路殺成為大家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