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最前線】臺灣香菇栽培史

內容提供/ 《技術服務季刊》 文、圖片提供/ 宋細福、石信德 首圖提供/ 吳寬澤

昔日國人傳統上認為,食用菇類乃屬山珍,也是一種可遇不可求之美食,據今 2017年已 80~95歲之長者所知,1950年代前,在臺灣一般民間之宴會,必須是『幼席』,亦即高檔餐宴,才會有一道香菇佳餚襯置;若有此香菇者,在評價上,就非僅靠豬鴨鵝之肉食可之比擬。
今日由於科技之進步,這些菇類均可人工大量生產,成為大眾化的農產品。香菇因具有特殊香氣,且營養豐富,是料理烹煮的良好食材之一。
今詳查臺灣香菇之人工栽培史,當可略分為「香菇史文獻紀錄期」、「香菇段木人工栽培期」及「香菇木屑塑膠包開發與推展期」等三大階段,本文概述如下,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香菇人工栽培歷程

(一)香菇史文獻紀錄期

1909~1934年,在文獻上可以查到數筆臺灣香菇栽培之紀錄,唯此一紀錄在當時均僅「束之高閣」,對民生卻毫無貢獻,但對後世之開發卻是極為珍貴。

年代

發展事件/情形

1909年

William A.Murrill 首先記錄臺灣有以利用椎木栽培香菇情形,在Mycologia 1(6):274發表。

1915年

澤田兼吉記述臺灣有以「椎木砍花並施予"香菇菌褶胞子配合滔米汁法",進行人工栽培情形,在臺灣博物學會會報發表。

1930年

澤田兼吉記述臺灣香菇主要自中國輸入,並有以人工栽培成功,及原住民採集野生香菇烘乾出售之史實:發表於臺灣博物學會會報20卷。

(二)香菇段木人工栽培期

年代

發展事件/情形

1976年

由臺灣大學、中興大學及農試所合作進行香菇之選種與育種工作;參與執行工作者有王西華、鄭燮、陳炳照、韓又新、杜金池。

1978年

臺灣大學與中興大學合作進行臺臺灣原生香菇之採集及特性調查;參與執行工作者有鄭燮、陳炳照、韓又新、杜金池、杜自彊、廖英明。

1980年

由臺灣省農試所廖英明完成臺灣23個原生香菇品系之特性調查與出菇試驗;發表於第六屆洋菇學術討論會。

1983年

由臺灣省農試所廖英明育成段木栽培品系L107,可適合低海拔之栽培,尤其是對玉井及楠西之芒果老株淘汰後供作香菇段木有重要貢獻;發表於中華農業研究。

1983年

由臺灣省農試所廖英明及民間陳瑞益、徐義雄等開發以相思樹來栽培香菇成功,可解決部份原木之不足問題。

1985年

由臺灣省農試所廖英明育成段木用雜交品系SL19,其菇質好,易產生花菇,適合於以相思樹栽培。

1987年

由臺灣省農試所廖英明育成M290品系開始在菇農處作較大規模之生產,開啟了本省香菇鮮銷市場。

1987年

由林業試驗所黃松根、謝瑞忠、孫正春等研發完成香菇栽培之速生法,發表於林試所推廣專刊。

1945年以後,臺灣香菇才真正進入小量而漸成大量產銷行列。

1945~1960年代間,首先且唯一之香菇推手——臺灣林務局工作人員徐秋霖先生參考以上資料及引進日本有關資訊,自行編寫香菇栽培手冊,並正式推廣於民間生產,而當時之木屑菌種,民間栽培者尚均稱之為『葯』;該香菇栽培手冊,筆者等數位資深菇界人士,均親自閱讀過;唯至今2017年,經此近一甲子歲月後,該資料在正式文獻卻遍尋無著;此數十年的一段關鍵香菇史當不宜從缺。

1960年代後,民間菌種場便有陸續設場推展者;如農林、羅桂英、櫻花、豐山、建山⋯⋯近十數家之多。至1983年後之數年間,為臺灣段木栽培發展之最高峰,每年栽培數量近25萬公噸段木。

有關香菇研發方面,1976年,政府有關單位及學者,才開始進行研究改良工作。

臺灣段木香菇之推展,自1945~1987年,乃得力於民間菌種場,雄厚之推展動力;其動力乃源於當時相對較豐厚利潤之誘因使然;當時較具聲望者有:櫻花場羅欽師、豐山場趙金虎、建山場簡祺偉、農林場趙守嚴、協和場李增鑑、全信場林炎煌等大大小小數十家之菌種場。

政府方面則以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是當時唯一從事食用菇研究單位,配合有關農會召開推廣會時,指派廖英明、宋細福進行應用及實務理論之說明,以達推展之成功。

1987年後,由於大陸廉價香菇銷入、省內「香菇木屑塑膠包栽培法」之興起及政府禁伐森林木材等因素,而致栽培者驟減;至1990年代後,臺灣之段木香菇栽培者,幾近形成消失狀態。

2013年後,段木香菇之生產略有回升,栽培戶數約有162戶,主要栽培地在新竹縣尖石鄉與關西鎮、南投縣埔里鎮、仁愛鄉、信義鄉、桃園縣復興鄉、苗栗縣南庄鄉、臺東縣大武鄉、屏東縣牡丹鄉、宜蘭縣南澳鄉、大同鄉等地。目前就訪視栽培業者與菌種業者後,得知一年約有7千噸段木之栽培量,產量約為140公噸。

臺灣段木香菇之推展,自1960~1990年代,由生產者引進或研發之栽培工具及一般生產情形列如圖1~圖12。(下篇待續)

圖1、1960~1980年代植菌工具(a.打孔器b.取蓋器c.植菌棒d.植菌漏斗)。

圖2、1960~1980年代用打孔器,在香菇段木上打孔情形。

圖3、1960~1980年代用取蓋器,打取木皮,作為香菇植菌孔密蓋之用。

圖4、1970~1990年代用電動鑽孔機打孔種植香菇之情形。

圖5、1960~1980年代,徒手進行香菇植種情形。

圖6、1970~1980年代,用漏斗配合植菌棒植種香菇情形。

圖7、1980~1990年代,用手動植菌器,進行香菇植菌情形。

圖8、1980~1990年代,用段動植菌機,植菌情形。

圖9、香菇段木植菌後覆蓋長菌絲情形。

圖10、香菇胎木排木,待出菇情形。

圖11、香菇出菇採收情形。

圖12、段木栽培盛期之長菇狀況。

(本文轉載自2017年9月號《技術服務季刊》,原文標題為〈臺灣香菇栽培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