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不伐?林務局:經營人工林,才能保護天然林

文、攝影/ 林宜潔

國際建材大展今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開展,開辦第 29屆以來,首度以國家館名義設展的「臺灣館」亮相。由林務局和臺大實驗林管理處、8家國產材業者聯手打造,要讓國際看見臺灣木材的好;臺灣木材的年需求量是 600萬立方米,國產材只佔其中 0.8%,重啟臺灣的國產材生產與供需,確是當今不容忽視的議題。

不只保護天然林,高效經營人工林是潮流

「國產材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地產地消,節省碳足跡。因為目前在臺灣木材有99%都是進口的狀況下,我們更要去鼓勵這一點,也希望消費者要接受。」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進一步表示,「全世界森林利用的潮流開始在轉變,像是2015年的巴黎協定跟森林宣言,都開始接受說我們要保護天然林,要有效率地去經營人工林。

基於這樣的理念,大家都轉而會經營自己國家的人工林,目前天然林的出口國家也會逐漸去保護自己的天然林,不出口。」李允中認為,2017年作為國產材的元年,可說是相當合適且成熟的時機點。

林務局和臺大實驗林管理處、8家國產材業者聯手打造國產材臺灣館。

「今年3月份就有一位馬來西亞的黃先生來臺提出訴求,他是當地原住民運動的領導者,他發現,那些伐木公司把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環境都摧毀了,不能去實踐傳統的生活,所以他們拜訪韓國臺灣日本,透過環團媒體來訴求,希望我們減少進口馬來西亞的天然林木,因為把他們整個部落的木頭都砍掉了。」

李允中指出,臺灣主要進口的木材有51%用量都是從天然林國家進來的,如越南、印尼跟馬來西亞,我們目前利用的主要是他們熱帶雨林的樹木,因此,國產材的復興確有其必要性。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於國產材臺灣館開幕時表示,展館除有臺灣特色,也兼顧環保做了模組化設計,方便之後移地展出。

臺灣明星商品:相思木、柳杉、竹子

合作策展的8家廠商各個拿出看家本領,要讓國產材的價值再次被看見。其中,尤以相思木、柳杉、竹子為國產木材中目前最有生產優勢的三支。

「相思木是我們臺灣特有的樹種,在全臺各地都有,以高屏為最大宗,當然在越南跟華南地區也有種植,但是品質還是我們臺灣生產的是最好,無論色澤或加工性都是上等!」以相思木為例,李允中指出,相思木是國產闊葉木裡面分佈面積最大的,過往因加工技術限制,一直無法適當利用,然在這5年,加工技術有革命性突破後,相思木可用來製作地板、壁板、貼皮,有了這些細緻加工技術,使用價值大大翻身。

國產材除闊葉樹的相思木,產量穩定針葉樹的柳杉也很適合產業化利用。

溝通有效,國產材復興有望

策展團隊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指出,大家對國產材很陌生,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說很貴,這跟一開始推廣無毒安全食物的遇到的困境是一樣的。但只要更趨近於理解,在這裡面找到供需的方式,就可以讓臺灣人也能用自己的國產林,不必不遠千里去使用別人的天然林。

林務局表示,以前大眾都認為樹木都不能砍,一聽到「伐木」就認為會破壞水土保持,當林務局逐步有系統性去提出整個人工林的伐木計畫,部分環團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甚至表示支持的態度。其實只要在適合的區位、用合適的方法去砍木材,木材確實是永續循環,值得使用的天然資源。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在館中搭架了一處木屋,小巧靈活,也可移地拆組,實用性高。

國內大廠齊聯手,再造國產材品牌價值

國產材臺灣館打破其他商展個別展售商品的形式,集結國內8家使用國產木竹材的民間業者,拿出各自看家特色強項,共同創造一體設計的國產材展覽;展場空間完全使用本土木竹材建構,每一片板、一處構工、一幢木屋,都是臺灣優美木竹材和精巧工藝的結晶。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在開幕時表示,過去因為原物料短缺加上禁伐,讓臺灣這些人工林沒辦法循環再利用。這次林務局重啟林產業,是臺灣農業上重要的新頁。使用國產木竹材好處對臺灣和國際環境及社會,都有正面貢獻,並充分做到環境責任。希望透過這個臺灣館的設立,促進建築與設計業界對國產材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木材自給率,創造環境與產業雙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