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9 頁
【呷市】永南興餅舖──百年府城糕餅店,寧收攤也不改變的志氣
臺南的百年小吃店比比皆是,經得起「百年」考驗的糕餅店可能就得費心尋覓,好比隱身在菜市場裡的永南興餅舖。位於中西區保安公有零售市場一樓,側門入口處第二攤的永南興,不是送往就是迎來,不時會有熟客從側門離開前會暫停腳步,直接點名幾樣點心帶走:蒜蓉枝、椪餅、綠豆椪和鴛鴦餅。
【呷市】江水號──呷燒呷冷八寶甜品,老臺南的幸福甜滋味
原先位在大菜市內的臺南老字號冰品店「江水號」,因大菜市改建暫時搬遷至國華街與正興街口的貨櫃屋,但仍吸引在地人和觀光客,指名吃上一碗古早味的八寶冰。剉冰機打出的碎冰,淋上二砂調製的糖水,以及老闆手煮的芋泥、湯圓、紅豆、綠豆、粉圓等各種配料,夏天吃上一碗冰冰涼涼的剉冰,消暑解渴透心涼。
【呷市】阿三意麵──香傳七十年意麵超厚工,連製麵機都操壞
意麵是臺南鹽水區名產,知名麵店及工廠眾多,開業超過一甲子的阿三意麵是其中之一。「如果人家用三顆鴨蛋,我就用十顆,別人壓麵就是五公分、三公分、二公分一路壓下來,愈壓愈薄,但我是麵皮重疊一壓再壓,這樣口感就更扎實了」,老闆陳永彬說明自家製麵工序,「我的意麵不僅厚工,還耗電,連壓麵機皮帶都比別人耗損得快」。
國產雜糧料理競賽創意無限 多元通路媒合成果豐碩
為推廣國產雜糧,將新鮮、安全、非基改且食物里程短的特色介紹給消費大眾,農委會農糧署11月28日於「SUN BERNO光焙若蔬食」辦理國產雜糧創新通路媒合暨成果發表會,得獎者兼具創意與美味的雜糧料理將商品化上架銷售,各通路及雜糧業者在現場共同分享及交流最美味、最創新的雜糧產品。
【呷市】燕巢芭樂──生意人搖身變果農,南臺灣種出酸甘滋味
臺南市開元市場的燕巢芭樂攤位面積不小,由兩個攤位連成L型水果攤,從零售水果攤商轉業成為專業芭樂果農,現在幾乎一個月只擺攤一天的蘇慶吉說,自產自銷賣芭樂有個好處,客戶可以直接跟你反應芭樂的口感與甜度表現,獲得回饋後,有利快速調整芭樂樹的施肥及給水方案,種出消費者喜歡吃的芭樂。
臺灣馬鈴薯進口替代新契機!加工鮮食兩用品種「種苗6號」 適合中南部栽培
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因鄰近臺中產區且擔負健康種苗繁殖等重要生產任務,在品種選育上亦付出多年努力,前後育成「種苗2號」與「種苗4號」,近年更育成加工與鮮食兼用品種——「種苗6號」。
【呷市】李家土魠魚羹──二代接班,用標準流程確保家傳香不走味
永康市場李家土魠魚羹於1973年成立,身材清瘦、一臉秀氣的李瑞芬,六年前從母親手上接下重擔,一肩扛起傳承「李家土魠魚羹」的老字號。「我們的羹湯是用扁魚、柴魚和肉羹丸子去熬煮,肉羹丸子是肉漿加上魚漿,既有肉的甜,又有海的鮮。」她也不惜成本選用肉質厚實肥美的冬菇,香氣更勝一般香菇。
【呷市】當歸鴨一号──裁縫車師傅改賣吃,鴨母寮市場的傳奇神攤
「當歸鴨一号」是當地運將都認同的名店。時值正午,鴨母寮市場已經看不到採買人潮,反倒是外出用餐的食客或背包遊客站在攤前排隊。八十二歲的林津凌從零開始拚創業,「我沒有別的功夫,最先想到就是做吃的,」已經退休十七年的他,聊起每一項曾經用心開發的產品仍是滿滿的驕傲。
【呷市】施家羊肉──隱身菜市場的科學家,他用實驗精神創造更美滋味
藏身在傳統市場,價格有一定的天花板,但施家羊肉的第二代施明達卻沒有為了降低成本而選擇便宜食材,反而堅持選用比較昂貴的食材,「食材好壞,做出來的味道真的有差」。他也不惜成本選擇更貴的蔭油、清化肉桂,就算是鍋具也不隨便,「一定要用陶鍋,才會讓中藥的藥性完全發揮、味道也更完整。」
【呷市】胡家豬頭飯──繁瑣工序成就一碗美味精華,臺南最有氣力早餐
豬頭飯是臺南鹽水知名小吃,以整顆豬頭熬成的高湯取代煮米水,與在來米一起炊煮成飯,粒粒分明的米飯隱藏著淡淡的肉香,是臺南人充滿活力的早餐選擇。胡家豬頭飯從阿嬤林胡玉開業至今,幾乎有百年歷史,現在店裡的主要菜色都是承襲阿嬤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