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市】李家土魠魚羹──二代接班,用標準流程確保家傳香不走味

李家魠魚羹由第二代李瑞芬(左)接下傳承美味的重要使命,大姊(中)和阿姨也是重要的左右手,一家人齊心協力讓老味道永續經營。

文/張天文 攝影/吳尚鴻

早上三、四點,天還未亮,永康市場李家土魠魚羹的李瑞芬才剛到店裡,就已經有老客人在門口等。面對死忠的老顧客,李瑞芬總會開玩笑:「阿伯,你哪ㄟ起這早?你敢是規暝睏袂去 (整晚睡不著)?」

李家土魠魚羹於1973年成立,身材清瘦、一臉秀氣的李瑞芬,六年前從母親手上接下重擔,一肩扛起傳承「李家土魠魚羹」的老字號。「我們店有百分之八十是熟客,這些老主顧揪甘心(足感心),許多人一吃就是好幾十年,」李瑞芬滿懷感恩地說。

摸黑趕早上工,每天得站十二小時

凌晨三點半,大部分人還在流連夢鄉,李瑞芬就得摸黑趕早,到店裡準備食材,六點半準時開店迎接客人,收攤完大約下午三點多,回到家還得再熬煮肉燥兩、三個小時。一整天下來,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並且都得站著,但瘦弱的李瑞芬卻不以為苦。

李家土魠魚羹的羹湯以扁魚、柴魚和肉羹丸子等熬煮,兼具肉的甜與海的鮮;自製油蔥酥(左下)也是其中要角。

備料的辛苦未必被看見,李瑞芬接班後更重視視覺與擺盤的美感,讓客人用眼睛就能感受到美味。

傳統市場的美味可以傳承好幾代,關鍵原因在於真材實料。「湯頭是美味的靈魂」,李瑞芬說,「我們的羹湯是用扁魚、柴魚和肉羹丸子去熬煮,肉羹丸子是肉漿加上魚漿,既有肉的甜,又有海的鮮。」她也不惜成本選用肉質厚實肥美的冬菇,香氣更勝一般香菇。

焢肉飯也有獨門做法,她透露,「外面的焢肉一般是用炸的,比較油膩,我們的三層肉則是用高湯先煮再滷,油脂都被高湯吸走了,因此軟而不膩,而三層肉的肉汁又可以反過來讓高湯更加香甜。」

雖然是承繼傳統的老味道,但身為第二代的李瑞芬也十分用心,積極開發新產品,例如虱目魚酥,就是李家土魠魚羹的獨有美食。李瑞芬說,「和土魠魚羹不同是,虱目魚酥即使冷掉也很好吃,完全沒有腥味。」

傳承土魠魚酥外,酥炸虱目魚柳(魚酥酥)是第二代李瑞芬自豪的創新產品,味噌醃漬讓土腥味化為甘甜,魚肉更嫩。

李家土魠魚羹的肉燥每天經過二、三小時熬煮,口感Q彈。

接班面臨挑戰,每道程序得訂標準

李瑞芬剛接班時,面臨第一個挑戰就是定量和SOP。「老一輩做餐時大多是憑感覺,究竟要放多少糖?多少醬油? 她們也說不清,因為沒有定量,所以每天餐點的品質不是那麼一致。」

除了重視視覺美感,李瑞芬也想辦法對餐點的作法、比例訂出SOP,在長輩的口味基礎上讓各項料理每天都有穩定品質。

「因為我在工廠待過,所以回來後我十分堅持SOP,要求必須定量,做出來的餐點差異性才不會太大。」她先了解媽媽和阿姨的做法,去抓究竟醬油要繞幾圈?蒜泥、烏醋、胡椒、香菜到底比例各是多少,這些都要訂出標準。

「和老一輩的溝通也是一個問題,到現在我們還在磨合。」李瑞芬開玩笑地說,「到了永康市場裡,只要聽到吵架最大聲的就是我們的店,」但其實她和媽媽是因為愛而吵架;之所以決定回來接班,最原始的初衷就是想要減輕母親的負擔與勞累。傳統市場不僅承載著一道道在地美食,更交織著世代之間的動人情感。

女力滿滿的李家土魠魚羹經營近半世紀,有不少忠實鐵粉的熟客,一吃就是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