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呷市】明宗魚丸──每天半夜三點開工!用熬夜換來的手工打製美味

臺南市中西區的城隍廟及嶽帝廟旁,青年路上的「東菜市」,1909年日治時期就設立,已超過百年歷史。市場裡的「明宗魚丸」是家傳承三代的手工魚丸老攤,經營超過一甲子,攤主吳明宗堅持手工製作各種魚丸及魚漿製品,魚冊及蝦捲等傳統古早味,更是傳承了臺南的好味道。

【創新加值與國際化推動】 聚焦重點農產品項 深化科技農外銷潛能

農委會委託中衛發展中心執行「科技農企業創新加值暨國際化推動計畫」,以科技農企業為核心,串連生產者、農企業、冷鏈物流業者、貿易商與國外合作夥伴,組成科技農業外銷產銷整合聯盟並整備農企業外銷體系,鏈結科技計畫資源,聚焦外銷潛力產業,並依據潛在目標市場,協助擬定國際發展策略,提升產銷效率,擴大臺灣科技農業產品出口量能。

正統棺材板土司外層金黃酥脆,內裡仍維持柔軟,油炸過程考驗功力。

【呷市】赤崁食堂──棺材板發明店,和洋混食時髦八十年

有人說棺材板是「玉米濃湯加土司」,但實際走一趟位於沙卡里巴市場的赤崁食堂——也就是棺材板的發明所在,聽快80歲的老闆娘邵油理Yuli講起「天下第一板」棺材板的由來,就會發現這融合了和式洋食的棺材板,可是當初在物資匱乏狀況下,一道時髦的料理,尤其用刀叉進食,更讓這個獨特的臺南點心有了高級的感覺。

【2022科技農企業菁英班】 農企業中高階人才培養與人脈建立的搖籃

深受業界好評的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今年課程聚焦在數位科技應用、創新加值、產業經營與國際化四大領域,除了臺大農學院和商學院老師群,另外邀請多家農企業者經驗分享,讓理論與實務結合,大幅提升課程實用性。

【呷市】阿清古早味──巧手改良糕粿,他讓傳統味吃出新意

江晉清少年時曾在姊姊的攤位幫忙賣炸物,退伍後當過一段時間的貨車司機,玉井市場落成後,姊姊問他要不要轉行做生意,他決定接下來。一開始江晉清賣的只有原本就熟悉的炸物,但總覺得有所不足,於是他找上在南化市場賣粿的大舅拜師學藝,之後便開始賣紅龜、菜包等古早味。

【呷市】吉嫂炒飯──鑊氣十足的家常媽媽味,顧客一吃三十年

炒飯極度講求火候的控制與時機的掌握。吉嫂的兒子許慶嘉說,客人來這裡要吃的不是普通蝦仁炒飯,而是媽媽烹煮的蝦仁炒飯。大份量的蝦仁毫不吝嗇地投入炒鍋中,加上的老練廚藝,鑊氣十足又粒粒分明的炒飯配上鮮甜有彈力的蝦仁,也就是臺南小吃常見主角——火燒蝦,真的很容易讓人吃上癮。

機械施用更方便 推廣雞糞有機肥!花蓮玉里西瓜田示範給你看

禁用生雞糞,推廣有機雞糞加工肥!農糧署為推廣加工過的雞糞堆肥,並以省工的大型施肥機具灑肥,12月2日特別在花蓮玉里秀姑巒溪河床,舉辦農友示範觀摩會;現場吸引上百位農友參加,向瓜農示範以大型施肥機具,進行合格有機雞糞堆肥的施作,不但省工且達到雞糞循環再利用,也能減少土壤酸化、西瓜病害情形發生。

醉人植物》不只能釀蘭姆酒 甘蔗甜甜真會醉人

甘蔗來到新世界,除了帶給我們蘭姆酒,也帶給我們另一件事──奴役。16世紀初期,歐洲的商船就航向西非,再從那裡航向加勒比海的甘蔗園,將奴隸帶給他們的貿易夥伴,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一章。在甘蔗田裡工作毫無喜悅可言,炙熱的高溫裡,必須用大刀砍下甘蔗,在強大的石磨裡壓榨,然後放入炙熱的鍋裡熬煮。

食農關鍵字》打造生態系養殖,育成美味的安心水產

你聽過「生態養殖」嗎?你知道生態養殖是一種友善環境的方式嗎?所謂的生態養殖,就是回到早期粗放、低密度的自然養殖方式。透過適量、多樣性魚種的混養,營造出模擬自然環境的塘埤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會有各階層物種,除了經濟魚種,也會放養不同功能的工作魚,讓牠們各司其職;如此一來,就不需依靠藥物來控管水池與水產的狀況。

防疫檢疫協會

檢疫犬養成記 直擊「護國神犬」訓練中心

無論是機場、海港或是郵件中心,經常可以看到動作俐落的領犬員帶著檢疫犬逐一檢查行李或貨物。對邊境管控而言,牠們在第一線攔截各種可能夾帶疫病害蟲的動植物產品,可謂臺灣的「護國神犬」。在實務上,要培養一隻能上線作業的檢疫犬,需要耗費相當的人力、財力與物力,但犬隻如何挑選?要如何訓練?讓我們前進屏東科技大學偵測犬訓練中心,一探護國神犬背後的訓練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