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0 頁
【呷市】榮輝海產──他賣魚超過半世紀,還自創虱目魚無刺刀法
臺南開元市場自治會會長、榮輝海產老闆郭全祿,二十二歲就在市場賣魚,改變虱目魚的分切刀法,首先分離虱目魚頭,再從背部兩側各畫兩刀,從腹鰭往前撕下魚肚,練習了好幾天,終於可以在數秒內分切出無刺虱目魚肚,這就是一片誰來吃都沒有障礙的無刺虱目魚肚。
有菌有草農園共生 簡介草生地被植物與微生物肥料
草生栽培普遍用於長期栽培經營的果園或森林,地被植物覆蓋裸地可調節土壤性質和優化作物的生長環境。地被植物的根部與附近土壤共同形成根圈,是微生物生活的重要場所,作物可藉由微生物分解有機質來促進有效養分的吸收,穩定作物的發育及生產,同時提升農業環境的整體生態及對逆境的耐受力。
【呷市】保生中藥行──隱身市場的百年藥行,祖傳配方顧筋路
臺南佳里中山公有零售市場的保生中藥行,是家百年老藥行,攤位十分狹窄,面積不過三坪大小,但攤位上有燉煮常用的十全、四神、四物及薑母鴨、燒酒雞等藥材包,還有藥酒、仙楂餅、中藥驅蚊包及茶葉等,可說應有盡有。
針對北臺灣風土!山藥新品種桃園5號——金豐要做「新黃金」
2021年臺灣山藥栽培面積459公頃,北部地區以新北市為大宗,栽培面積36公頃,主要栽培馴化野生種,俗稱條薯的基隆山藥,產區分布於雙溪區、貢寮區、平溪區及三芝區,供鮮食料理用,產期約於10~12月間。基隆山藥較適應北部地區之土壤,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改場)積極廣泛蒐集相關野生種原,以食味感官佳、黏度高、豐產且適合鮮食料理用山藥為品種改良目標,進行選育工作。
【呷市】喬品登麵包──前東帝士麵包主廚創業走一遭,最愛還是跑市場
對於夢想破滅,喬品登麵包坊老闆洪宏登倒是灑脫得很,他大方坦承,當初就是選在錯誤的地點供應不適合當地人口味的產品。不過年輕時的經歷把他磨練得很務實,他已試過圓夢,儘管失敗卻不會感到遺憾。如今年逾四十五歲,選擇走回熟悉的老路更穩當。
【呷市】蘇記麻糬──傳統米食記憶四代傳承,讓客人呷粿賺家伙
蘇記麻糬販售糯米做的麻糬、甜粿、紅龜粿,也用在來米製作蘿蔔糕、油蔥粿等鹹粿,攤上還有九層糕、發粿,供應忙碌的街坊拜拜、食用所需。另外肉粽、素粽及鹼粽等產品,平常市場中看不到,只在端午節前提供預訂。小小單位上販售各式各樣的米食製品供應民俗日常所需,這讓蘇記麻糬與居民生活關係密切,就像另一個家人一般。
產官學齊推區塊鏈創新農業 壽米屋與臺大鹿鳴米加入 臺大鳳凰有機茶園年底跟進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跨足通訊、監測、醫學及農業領域,臺大生農學院今(16)日舉行「動態智慧化知識生產履歷」成果發表會,產官學共同推動區塊鏈應用在農業創新。壽米屋與臺大農場生產的鹿嗚米,參與這項區塊鏈應用產銷履歷計劃,預計年底臺大實驗林鳳凰有機茶園也加入履歷碳溯源,保障食安,也幫助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秋日野餐趣,有機逗陣來
假日人潮不絕的臺南府城南門公園,11月12日這一天,更顯得熱鬧滾滾。由農糧署南區分署舉辦的「秋日野餐FUN有機」親子活動,吸引大小朋友熱情參與,讓古意盎然的古蹟公園變身洋溢童趣的遊樂園。透過遊戲、說故事、手作體驗等活動,讓大小朋友領略有機及友善農業的意涵及趣味,有吃有玩,還有獎品拿回家,親子們大呼過癮,直說下次還要來!
【呷市】董家水煎包──退伍軍人斜槓賣早餐,解鎖顧客想要的新鮮味
臺南市安南區和順市場編號33、34的董家水煎包位於攤販區最外圍,占據兩個攤位,販售品項卻相當「極簡」:蛋餅、煎包、豆漿和奶茶,別無其他。四名大叔、大嬸在L型攤位上招呼客人之餘,各自熟練地擀皮、下鍋、打包裝袋與收錢找零。
【呷市】德春米糕──米飯、肉燥口感多層次,隱藏版料理饕客慕名來
臺南市麻豆區的麻豆市三公有零售市場屬於早市,若不算路口擺攤的臭豆腐,市場內只有阿賓牛排及德春米糕兩攤賣熱食。午餐時段市場內大多攤商已收拾告一段落,顯得悠閒冷清,唯獨德春米糕生意正熱絡,即使午餐時間已過,仍持續有客人報到,一路營業到晚上八點前才會收攤,人氣口碑一極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