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走向產地認證 讓被仿冒的池上米成為不敗冠軍

1990年代,池上米開始嚴重遭受全臺糧商的仿冒,品質參差不齊的稻米與池上原產稻米形成低價競爭,嚴重打擊池上農民與米糧商的利益。長期以來在良質米產銷政策中扮演示範者的池上地區,面對仿冒現象猖獗,以及2002年臺灣即將加入WTO的市場壓力,為化解自身產銷困境謀求出路,而發展出追求「品質」以提升農產「競爭力」的對策。

【呷市】順多製麵──硬漢做軟麵,平凡豆菜麵見真功夫

下營區的中營公有零售市場內「順多製麵」的豆菜麵,豆菜鮮脆、麵條軟Q,相當耐咀嚼,單純的醬料蒜香融合麵香,讓人回味無窮。老闆馮勝傑專門製麵,曾到臺東拜師學藝三年多,「麵條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得柔軟,但柔中有筋度,才不會容易斷裂,」馮勝傑說。

【呷市】周家碗粿──用料天然循古法,遊客指定臺南味

臺南市鹽水觀光美食城的周家碗粿,由第三代傳人周麗玲掌廚。堅持每天現做現賣的周家碗粿是店內主打商品,製作過程當然絕不馬虎。周麗玲說,製作碗粿、蘿蔔糕時不能用當季在來米新米,必須用水分較低的陳年舊米,這樣製作出來的米食口感才不會黏滑。

【呷市】福濬食品──用臺灣味當基底,總舖師料理市場發光

人稱「阿宗師」的謝明宗正在手捏虱目魚丸,一旁鍋裡還有四物藥包咕嘟咕嘟地滷著豬肚,製作油飯的糯米也正在炊煮,豬肉、魷魚、蝦米、香菇絲、油蔥酥則是在大鍋中飛舞,香氣撲鼻。臺灣古早味可說是謝明宗料理的基底,也是他抓住客人胃口的秘密武器。

養出健康家蠶種原有撇步 顧好蠶室、防治病害、選育繁殖

一般蠶農將多隻家蠶幼蟲集中飼養,面積10平方公分可飼育400頭一齡蠶,成長至五齡蠶時只需1平方公尺空間。因高度密集飼育,當家蠶病害發生時,將快速傳播一發不可收拾。為了降低家蠶飼養受病害威脅之風險,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家蠶種原庫建立家蠶健康種原的生產技術,提供產業生產及對家蠶飼養有興趣的民眾參考。

我們重視「吃」嗎?「吃出幸福」需要的是什麼?——日本人的反思

「吃出幸福」從不理所當然。從美國的調查中發現,在加工食品增加、烹調家電普及,不必再為烹調付出那麼多時間之後,人們竟把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花在「吃零食」上。這使得民眾的肥胖比例上升,生活習慣病的問題也隨之增加。如果這就是食品科技發展的末路,那麼它無疑是最糟糕的本末倒置。

食農關鍵字》尋味獵人,只為找回餐桌上的臺灣味

近幾年有一群人不只關注非基改黃豆,更要找回屬於臺灣本土的黃豆。在進口黃豆的利多之下,為何人們願意投入這場復興運動呢?研究臺灣黃豆多年、並實際投入豆製品加工的食材達人徐仲,對於本土黃豆的魅力深有體會,而對本土黃豆這一路走來的發展與推廣,更是有著第一手的觀察。

茶金歲月後,臺灣茶文化出現哪些新創的傳統?

臺灣曾經歷一段以茶作為外銷主力的茶金歲月,茶金歲月落幕後,臺灣茶又何去何從?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余舜德研究員,透過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帶我們重回 70 至 80 年代的臺灣,了解「高山茶」與「茶藝」的興起如何為臺灣茶開創新局!

酒糟養牛與肉品自主溯源系統 開啟金門牛肉乾新篇章

咬下鹹香夠味的金門牛肉乾,你可知口中美味的來源是進口牛還是本地牛?包裝上印著金門製造,成分就百分百是金門酒糟牛肉?年創上億產值的金門牛肉乾現在有了肉品自主溯源系統,不僅讓消費者吃得安心,還能促成永續農業。為了解決釀酒廢棄物,以酒糟養牛成為金門一大特色,但市售的金門牛肉乾中卻未必百分百由在地牛肉製造。

檳榔園,夕陽

有毒植物》「古早味口香糖」——檳榔會走向落日嗎?

檳榔樹優雅挺立,離地逾30呎的深綠細長樹幹上長著光滑的深綠葉片,開出可愛的白花,染香了熱帶的微風。這種棕櫚樹還會長檳榔子,檳榔子是上癮性的興奮劑,食用後牙齒發黑,唾液變紅。世界上有4億人口嚼食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