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市】蘇記麻糬──傳統米食記憶四代傳承,讓客人呷粿賺家伙

蘇記麻糬已經四代傳承,是地方逢節祭祀、日常點心不可或缺的米食伙伴。

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傳統農村是米食社會,不僅三餐吃米飯,正餐外還有蘿蔔糕(菜頭粿)、油蔥粿等米食品,紅龜粿、甜粿、發糕等糕粿類食品更是民俗節慶祭祀時不可少的要角。臺南佳里中山公有零售市場的蘇記麻糬,四代傳承這些傳統米食,服務鄉里拜拜得平安,嘴饞想吃點甜,也有軟Q的麻糬可以買。

  • 農傳媒按:「請你甜粿,予你家伙」(臺羅:tshiánn li tsia̍h tinn-kué/tinn-ké,hōo li thàn ke-hué/ke-hé)是臺語傳統吉祥話,「趁家伙」指賺取財富。

米製品當天現做,在地居民家鄉味

蘇記麻糬販售糯米做的麻糬、甜粿、紅龜粿,也用在來米製作蘿蔔糕、油蔥粿等鹹粿,攤上還有九層糕、發粿,供應忙碌的街坊拜拜、食用所需。另外像肉粽、素粽(菜粽)及鹼粽等產品,平常市場中看不到,只在端午節前提供預訂。小小單位上販售各式各樣的米食製品供應民俗日常所需,這讓蘇記麻糬與居民生活關係密切,就像另一個家人一般。

蘇記麻糬販售各式傳統米食點心,鹹甜俱足。

蘇記麻糬大部分糕粿都是在家裡做好帶到市場來賣,唯獨麻糬還須在攤位上裹粉、包餡,平常攤上就媳婦金筠婕與婆婆蘇黃銀兩人,一人捏麻糬,一人包裝、找零。市場人潮熱絡,蘇記的糕粿、麻糬往往十點多就銷售一空,晚來還買不到。而且蘇記麻糬週五、六、日才擺攤,搞錯時間前來也會撲空。

蘇記麻糬是從金筠婕婆家祖父時代開始做米食,已傳到第四代。金筠婕說,公公婆婆持家的年代,糕粿天天做、一日不得閒,現在重視生活品質,因此只做市場人潮最多的三天。

雖然服務天數變少,但糕粿使用純米手工製作,不添加防腐劑,實在的好滋味數十年如一日。金筠婕說,明天要賣的糕粿,今天上午九點就要量米浸泡,十點開始磨漿,下午一點半開始蒸。剛蒸好的糕粿正燙、不能切,所以靜置放涼,等隔天凌晨四、五點再分切,送到市場賣。

蘇記麻糬生意興隆,麻糬、糕粿晚到就買不到,婆媳兩人一邊為麻糬裹粉、包裝一邊得隨時招呼客人。

金筠婕解說,雖不像過去日日不得閒,但蘇記攤上的米食點心都要在前一天早上開始準備,年節期間「全家總動員」外還得請人幫忙。

農曆年超級忙季,用米超過千臺斤

平常日因顧客需求不同,蘇記的糕粿品項較多,像是年糕(甜粿)不限過年才有,有人重陽節、太子爺生日拜拜要用,也有人專門買回去炸來吃。但如果是年節期間、除夕前一週,需求量大時,蘇記麻糬便只賣甜粿、發粿跟鹹粿三種產品。

金筠婕指出,過年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日」開始到除夕,糕粿需求逐日增加,到除夕前一天,光是糕粿用米就要上千臺斤,除了家人全體動員外,還得另外請人幫忙,「買便當就要買到十一、十二個」。年節期間市場攤位由婆婆、女兒或請來的人手看顧,她自己則必須留在家中督軍做粿。蘇記麻糬對地方上居民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蘇記麻糬的作法、口感是臺灣人記憶中的古早味,除了裹花生、芝麻粉,也有黃豆、芝麻濕餡(圖右)的口味。

包好內餡的飽滿麻糬還得一一裹粉,才算大功告成。

蘇記麻糬第三代、蘇黃銀女士面對採訪比較靦腆,工作神態極為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