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呷市】阿清古早味──巧手改良糕粿,他讓傳統味吃出新意

江晉清少年時曾在姊姊的攤位幫忙賣炸物,退伍後當過一段時間的貨車司機,玉井市場落成後,姊姊問他要不要轉行做生意,他決定接下來。一開始江晉清賣的只有原本就熟悉的炸物,但總覺得有所不足,於是他找上在南化市場賣粿的大舅拜師學藝,之後便開始賣紅龜、菜包等古早味。

新聞
【呷市】蘇記麻糬──傳統米食記憶四代傳承,讓客人呷粿賺家伙

蘇記麻糬販售糯米做的麻糬、甜粿、紅龜粿,也用在來米製作蘿蔔糕、油蔥粿等鹹粿,攤上還有九層糕、發粿,供應忙碌的街坊拜拜、食用所需。另外肉粽、素粽及鹼粽等產品,平常市場中看不到,只在端午節前提供預訂。小小單位上販售各式各樣的米食製品供應民俗日常所需,這讓蘇記麻糬與居民生活關係密切,就像另一個家人一般。

新聞
一樣米飼百代人 傳承千年的主食──米的臺灣史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稻作。米在臺灣是傳統的主食,所以臺語俚諺說:「一樣米飼百樣人」,罵人:「食米毋知米價」,安慰自己:「時到時擔當,無米才煮番薯湯」。臺語講「飯」就是指煮熟的米,最傳神的一句話是:「食飯皇帝大」,形容吃飯最重要,不能被打擾、中斷。

新聞
臺灣傳統米食:紅龜粿、米糕龜、佛手 化作虔誠的心意

米糧與日常生活相伴,也展現在宗教祭祀的行為上。在移墾社會中,米不僅是臺灣本產、相對容易取得的原料,由於米糧容易受氣候影響生產,且又是重要的輸出商品,因此米食節約的觀念根深蒂固,俗諺「粒粒皆辛苦」就顯示了對於米的尊重,將此具有珍貴意涵的米,經過加工,作為祭祀品,則更顯示了禮敬神明的虔誠心意。

新聞
國產米食嘉年華周末登場,推廣臺灣米食文化

臺灣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由1981年時98公斤,至2017年降為45.4公斤,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為了推廣國產多元米食,2月16、17日農委會將於總統府前北廣場舉辦「做伙來呷飯」國產米嘉年華,總統蔡英文也將親臨現場。活動內容不僅有食農教育特展與80個米食攤位,還會有營養師、人氣主廚告訴民眾米食的優點,以及料理方式。

新聞
親手烘焙好味「稻」,米糆包創造米食新價值

先前的米穀粉推廣,搭配麵包機,主打家庭,然而做法略嫌單一。如今的2.0推廣計畫有更加多元的選擇,並將烘焙業者也納入目標族群,希望同時由生產端著手,使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米食消費。不過,目前米穀粉成本也較高,約莫一般麵粉的二、三倍,推廣普及的過程如何透過技術改良降低成本,是下一個必須處理的問題。

新聞
【綠主張】到生產者家過年:蘿蔔糕、年糕、芋粿年節米食大集合

農曆年前,我們走訪花蓮富里銀川永續農場,邀請生產者賴兆炫的媽媽江富士與太太梁美智,親自示範年節必備的年糕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