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米食嘉年華周末登場,推廣臺灣米食文化

文陳怡均 /文/張玉鉉 攝影/張玉鉉

臺灣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由1981年時98公斤,至2017年降為45.4公斤,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為了推廣國產多元米食,2月16、17日農委會將於總統府前北廣場舉辦「做伙來呷飯」國產米嘉年華,總統蔡英文也將親臨現場。活動內容不僅有食農教育特展與80個米食攤位,還會有營養師、人氣主廚告訴民眾米食的優點,以及料理方式。

「稻米的一生」特展,從產地到餐桌認識臺灣米文化

「吃米不知米價」是現代常見的現象,面對每天吃到的米飯,很少有人知道稻米的栽種過程。糧食栽種過程相當辛苦與繁複,俗語說:「一粒米,百粒汗」。今日(15日)的展前記者會中,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蘇夢蘭提到,這次以產地到餐桌的概念,策畫「稻米的一生」展覽,幫助民眾瞭解稻米生產過程。

展覽內容運用圖片與農機具模擬稻米生長的水田環境。接著以米食超市呈現稻米販售情形;並進一步用米餐廳代表餐桌上的米飯。結合生產、販售、加工三個環節,擬真與實體場景兼具,落實食農教育的理念。

米製成的各式產品。

米食營養價值、飽足感皆高

米的營養價值相當完整且均衡,包括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而其中的醣類,則是供給我們熱量的最大來源。現代人常有「吃飯會胖」的迷思。然而,米飯屬於「多醣」結構的碳水化合物,腸胃在消化時需要消耗較多能量,進而增加基礎代謝率。

米飯相對於麵食、麵包,更會給人飽足感,避免餐後再吃點心,造成肥胖。另外,米所含的優質蛋白質,可以使血管保持柔軟彈性,達到降血壓的功能。其所含的水溶性食物纖維,可以幫助排泄,預防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開發多種用途,盼提升國人平均食米量

聽到點心,現在民眾的第一直覺可能都是餅乾、蛋糕等西式甜點,卻忽略了臺灣傳統的米食點心,像是湯圓、米苔目、麻糬等。蘿蔔糕、年糕、紅龜粿、草仔粿更是和節慶文化息息相關的米食。由此可知,米其實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近年有許多業者推出米餅、米乖乖等零食,也開發出米麵包、米泡麵等食品,讓米融入現代的飲食習慣中。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提到自己小時候曾推石磨,把米磨成漿,全家大小聚集在一起搓湯圓。然而,如今米食文化卻逐漸被忽略,十分可惜。希望民眾能夠參與米食嘉年華,對稻米有更多了解;同時,支持CAS國產米,讓臺灣米食文化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