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市】阿清古早味──巧手改良糕粿,他讓傳統味吃出新意

紅豔油亮的粿是江晉清(左)一家的招牌,也是臺灣人記憶中傳統的節慶滋味,現在手藝也傳給兒子,不讓美食失傳。

文/蔡宛蓁 攝影/林焮堯

在臺灣傳統習俗中,各大重要節日幾乎都有米食糕粿,用在祭祀與親友分享。玉井市場阿清古早味的老闆江晉清扳著手指,細數重大節慶提供哪些美味米食:「初九天公生,拜紅龜、發糕、紅圓、紅牽;清明掃墓拜紅龜、發糕;五日節包鹼粽;八月十五吃麻糬;到了冬至,當然要吃湯圓了。」光聽他描述,彷彿就可以看到年節時穿梭在市場置辦應景食品的人們,還有那雀躍的熱鬧氣氛。

磨米漿靠經驗,水量抓對是關鍵

江晉清少年時曾在姊姊的攤位幫忙賣炸物,退伍後當過一段時間的貨車司機,玉井市場落成後,姊姊問他要不要轉行做生意,他決定接下來。一開始江晉清賣的只有原本就熟悉的炸物,但總覺得有所不足,於是他找上在南化市場賣粿的大舅拜師學藝,之後便開始賣紅龜、菜包等古早味。

阿清攤上的鹹粿、甜粿都是從磨米漿開始製作。不同的粿原料、水分需求不同,是一門靠時間才能摸索出的職人工藝。
阿清家的鹽粿(菜頭粿)非常紮實。
阿清家的鹽粿(菜頭粿)非常紮實。

要做出好吃的粿,最重要的就是磨米漿,江晉清說,學會磨米漿才算真正會做粿。炊鹹粿要用在來米,炊發粿用蓬萊米,甜粿、紅龜則是用糯米,不管哪一種,都要浸泡3個小時,才能磨成米漿。

水量是決定口感的關鍵。以糯米為例,磨成漿之後要把水分壓乾,成為粿粞(編按:米漿糰)再搥打。有些人會想既然要去除水分,那就不要加太多水磨漿,後面工序就可以加快,但實際上適得其反,因為磨米的過程會生熱,糯米漿變熱會吃進水分,之後就壓不乾。掌握磨米過程的熱度與水分,這些都要靠經驗與觀察,稍微有差錯可能就會全盤失敗。

阿清古早味由江晉清一家共同經營,各司其職合作無間,炸物火鍋料生意也沒有荒廢,當天現炸金黃誘人。
阿清古早味由江晉清一家共同經營,各司其職合作無間,炸物火鍋料生意也沒有荒廢,當天現炸金黃誘人。

不靠節慶紅利,改良口味不停歇

江晉清自稱個性比較挑剔,無法對小瑕疵視而不見,而且喜歡動腦思考怎麼改進,也喜歡動手試試看。例如年節用的發糕,一開始他向其他攤商批貨來賣,但客人反應不佳,因為發糕外表漂亮,但客人都說吃起來太硬了。發糕如果要發得漂亮,口感就會偏硬,但口感要軟,發糕就不會發。他跟進貨方商量,對方卻不願改變,他決定自己解決問題。

首先他先研究發糕做法,再做試做品免費讓客人試吃,要求客人跟他說缺點,只有說出缺點可供他改進的客人,下次才會再送他吃。就這樣測試了三次,第四次終於順利做出口感軟Q、外型又漂亮的發糕,銷售量是過去的10倍以上。

堅持口味與品質的江晉清,攤位上販賣的可不只是單純的應景象徵物而已,每次過完年節,他的這些節慶米食有很多客人還想再吃,會特地來詢問,通常都要再多賣一個月才行。

阿清家紅龜粿有紅豆、花生口味。紅龜冷藏、冷凍保存會影響口感,為此他想出「煎紅龜」新吃法,受到客人歡迎。

現代家庭人口少,祭祀後常剩下太多紅龜吃不完,是消費者常面臨的問題。江晉清提供了不一樣的新鮮吃法:將紅龜冷凍保存起來,要吃時,鍋裡倒一點麻油,冷油就可以放入冷凍的紅龜,加熱過程中紅龜會解凍出水,不會黏鍋。表皮煎得焦脆的紅龜比蒸的紅龜多了香氣與口感,傳統口味稍微加點心思,馬上變出新滋味,許多客人都說很喜歡這種不同的吃法。

對阿清古早味來說,要守住最傳統的味道持續傳承,靠的就是這樣不斷翻新思考與做法。

老人家逛市場也特地來阿清家買古早味解饞。
以新鮮芭蕉葉作底襯,菜粿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