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呷市】阿清古早味──巧手改良糕粿,他讓傳統味吃出新意

江晉清少年時曾在姊姊的攤位幫忙賣炸物,退伍後當過一段時間的貨車司機,玉井市場落成後,姊姊問他要不要轉行做生意,他決定接下來。一開始江晉清賣的只有原本就熟悉的炸物,但總覺得有所不足,於是他找上在南化市場賣粿的大舅拜師學藝,之後便開始賣紅龜、菜包等古早味。

鄉間小路台味吃甜甜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1年8月號 台味吃甜甜

臺灣是個「有點甜」的島嶼,不僅是茶飲甜品的糖量幾分甜,許多心思與情意也都透過甜來傳遞——阿嬤慢工炊蒸紅龜粿,為神明獻上虔敬的心意;課後點心車輪餅,一枚銅板就能換得飽滿的快樂,這些生活的甜蜜一點一滴滲入血液,煉成熱情親切的甘味個性。

封面故事
獻給神明的甜與留給自己的鹹香

小時候,每當紅豆與米的香氣在阿嬤廚房裡飄香,總期待又興奮地盼著灶上炊煮的紅龜粿,嬉鬧地想著準備要吃上幾個。但對阿嬤來說,炊煮的過程是神聖的,裡頭的紅龜粿是人與神連結的媒介,是過年過節和神明生日拜拜使用的。

封面故事
在這最古老的城,咬一口連結人與神的點心

早晨溫馴的陽光照在小巷的地板上,路旁的住家門口,兩個竹內整齊排了兩道紅,一排是扁平的圓,一排是立體的圓,攤位後方的住家空無一人,正猶疑著,旁邊的鄰居走出來熱心地幫忙介紹,「妳要幾個?一個15塊。」語一落畢,穿著圍裙的老闆娘就拿著空的竹走回店裡,從她與鄰居的閒聊才知道,剛才老闆娘去旁邊的廣澤尊王廟送一早剛做好的粿。

發糕
封面故事
你不知道的古早味米食身世:一「柱」比人還高的米糕、爆米香是美國人發明的?

台灣米食何其多,你吃過哪些?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讓我們一起隨著古早味米食,探尋阿公阿嬤時代的美味記憶。

封面故事
糕仔──從日常到年節的傳統味

糕仔,既是早期農民、體力勞動者的日常食物,也是年節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正月初九拜天公時,人們會將糕仔仿照碎金、 碎銀的樣態,做成紅、白兩色的「糕仔粒」, 祈求財豐丁旺入家宅,有趣的是,中元普渡的祭品也少不了它,普渡用的糕仔是黃、白兩色的「金糕仔」與「銀糕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