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茶區雲霧繚繞不再? 暖化恐致雲霧帶上移 高山茶風土元素受衝擊

阿里山茶區是高品質的高山茶產區,但位於雲霧帶下緣,一旦雲霧帶受暖化影響而改變,恐怕對阿里山茶產業帶來衝擊。(圖片來源/黃倬英)

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左右茶菁品質,高山茶區雲霧繚繞,種出甘甜茶菁。專門研究臺灣霧林帶的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黃倬英表示,大阿里山茶區位於臺灣雲霧帶下緣,一旦氣候暖化加劇導致雲霧帶上移,進而可能影響茶菁品質,衝擊阿里山茶產業。由臺大與中研院組成的團隊正深入山區,找出雲霧對高山茶風味的影響,以及規劃設計捕霧網,攔下霧水給茶園使用。

大阿里山茶區包括梅山、竹崎、番路、阿里山鄉,就位於北迴歸線附近,是茶樹生長適區,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凍頂工作站站長林儒宏指出,此茶區大部分為坡地茶園,排水良好,種植烏龍茶及金萱茶為主,因氣候適宜是發展較早的高山茶區,茶農具有高度專業技術,阿里山茶的特色為香氣清爽、滋味醇、回甘強,近年平均年雨量雖然沒有明顯變化,但各月分布較不平均,影響茶芽生長的整齊度,考驗製茶師的製茶功力。

霧水是乾季植物及時補水配方 還自帶施肥效果金屬原子

長期在棲蘭山研究霧林帶的黃倬英指出,霧與溫度有非常直接的關係,水氣相同的條件下,溫度愈低愈容易成霧,霧水對於坡度生態系統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霧是一種水平降水,與雨水的不穩定不同,霧水是穩定的,即使空氣偏乾,仍會有一定程度的霧水,冬季及春季因為氣溫低,容易有霧形成,此時正好是臺灣的乾季,剛好可對植物補水;其次,霧水會帶來金屬原子,這對於植物的生長非常有助,具有施肥的效果。

黃倬英表示,臺灣位屬濕潤的熱帶與近熱帶氣候帶,且臺灣山地茶區頻繁沉浸在低空雲霧間,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性非常適合茶樹的種植,並對於茶菁品質有正面的影響;茶好不好喝與茶菁品質及製茶師製茶手藝有關,品質好的茶菁可以讓製茶師容易做出好茶;雲霧影響茶樹對肥料養分的吸收,對於茶菁中風味物質的影響,也在團隊的研究計畫中。

氣候暖化雲霧帶上移 阿里山茶區將首當其衝

臺灣很多地方有高山茶,南投就有梨山、福壽山,選擇在阿里山茶區研究雲霧對茶菁品質及產量影響,黃倬英似乎是懷著搶救的心情。他說,全球都面臨暖化的問題,高海拔地區的溫度及降雨同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阿里山茶區茶園分布從海拔800公尺到1,500公尺,剛好集中在雲霧帶(海拔800至2,500公尺)的下緣,茶園區下方的土地使用複雜,茶園區上方是原住民保留地都是森林,如果暖化對雲霧帶造成改變,則阿里山茶區將首當其衝,暖化時,日照、溫度、水氣都會改變,茶菁品質會受到影響。

黃倬英解釋,雲霧是因天氣冷易起霧而來,氣候暖化會讓雲霧帶往更高海拔遷移,然而在雲霧帶上層會受到逆溫層的阻擋,「整個雲霧帶是會被擠壓的,所以暖化對於臺灣的雲霧帶而言是非常大的衝擊」,阿里山茶區在雲霧帶下緣,一旦雲霧帶發生變化,阿里山茶區雲霧會出現明顯變化,這是選擇阿里山為研究樣區的原因。

阿里山茶區範圍從海拔800公尺至1,500公尺,處於雲霧帶下緣。(圖片提供/黃倬英)

阿里山茶區日夜溫差大 日照與雲霧平衡帶來茶香與甘甜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研究茶樹、茶菁與製茶,經常在茶葉比賽中擔任評審的茶改場課長林金池表示,茶菁的表現與茶園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有關,嘉義茶區日夜溫差大,白天有陽光照射,夜晚氣溫偏低,雲霧與日照有關,茶樹需要日照但不要太強烈的陽光。

林金池指出,雲霧可產生間歇性的遮陽效果,避免茶樹因強烈日照累積太多的咖啡因、兒茶素、多元酚等苦澀風味來源,低溫則有利於醣類、胺基酸等甘甜風味的累積;在阿里山茶區位於向陽面的茶園相較於背陽面的茶園,因日照時間多,茶葉香氣會比較明顯。

在茶園密集架設氣象站及縮時攝影裝置不簡單 監控並收集氣象與雲霧資料

「少年的,你無去食頭路,佇遮愛創啥貨?」(年輕人,你不去上班,在這裡要幹嘛?)採茶婦人詢問正在茶園量茶樹高度的黃倬英,為了了解樣區,必須建立資料庫,要用到無人機、地面量測等工具,黃倬英在茶園行走量樹高,跟光達資料做驗證,在阿里山茶區建立高解析光達資料,以掌握產量情形。

不只走茶園量樹高,黃倬英團隊要在適當的地點架設高密度的氣象站,以及可捕捉雲霧變化的縮時攝影裝置,但茶園分屬不同主人,團隊逐一拜訪,說服茶園主人出借茶園讓他們架設備,「我們去年是一個茶區一個茶區這樣喝(茶)出來的,讓我們可以架站。」團隊在阿里山茶區總計架說15個氣象站及5個縮時攝影裝置,黃倬英說,這與過去研究森林差異很大,研究森林只要寫計畫跟政府申請獲得同意,就可以在你想要的地方架設樣站,茶園完全不是這樣。

黃倬英團隊以無人機、地面量測等工具建立樣區基本資料庫。(圖片來源/黃倬英)

研究團隊進行茶區基礎調查、建立高密度氣象監測網,同時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與實驗。(圖片來源/黃倬英)

阿里山茶區旱季延長 捕霧網可望解決缺水缺霧問題

中央氣象局在阿里山氣象站的資料,已累積90年的氣象數據,只不過缺乏雲霧紀錄,雲霧資料需要現在開始建立;黃倬英表示,分析長期累積的氣象數據發現,阿里山的旱季有延長的現象,不排除阿里山未來會遇到每年時間愈來愈長的乾旱問題,加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全球溫度逐年上升的預測,可知空氣中雲霧的形成也會變少,因此團隊除了納入氣象模擬資料,建立與雲霧相關的參數,也規劃設計架設捕霧網,把霧水攔下來給茶園使用。

黃倬英團隊分析阿里山氣象站累積90年來的資料發現,阿里山地區乾季近年有延長情形。(圖片提供/黃倬英)

別小看捕霧網的效果,黃倬英曾在陽明山一所國小做個小小實驗,2個雨量筒中間放置捕霧網,即使這張捕霧網只是簡易製作,仍帶來驚人效果,捕霧網下的雨量筒收集到的水量是沒有捕霧網雨量筒的2倍,「所以我們現在很擔心霧不見了,臺灣平均年雨量2,500mm嗎?搞不好更多!」

黃倬英指出,有效的捕霧網設計屬於高科技,要把霧攔住,且霧水還要下得來,才能供應霧水給茶園,因此捕霧網的材質很重要,最好是豎琴式,並且噴塗料防黏水,前置作業要先調查好風場、水氣集散位置,架好捕霧網後就剩維修工作,然而臺灣有強降雨及颱風,都是架設捕霧網的挑戰。

黃倬英在臺北市湖田國小指導學生製作簡易捕霧網,希望國小學生對於霧也能多一些認識。(圖片提供/黃倬英)

蜘蛛網收集霧水效果強,人類仿效用以捕霧。(圖片提供/黃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