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辦年貨注意「補貨日期」,臺北市年貨大街食品標示規定新上路

農曆新年將近,民眾常上年貨大街購買各種散裝零嘴,但散裝食品拆封後曝曬在陽光、水氣下,保存時間可能縮短,今年臺北市衛生局依據《臺北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公告,要求臺北市年貨大街8大商圈的攤商販售散裝食品,除了標示品名、原產地,另外要加標「補貨日期」

緩解農業缺工,農委會擴大招募技術服務團

農業缺工問題嚴重,農委會祭出多項措施,近日與勞動部討論是否可在特定縣市試辦,開放外籍移工假日到農田打工,並擴大招募農業技術團,研發小型機械,另鎖定東南亞1,800名僑生,媒合他們假日到農場打工

【飽讀好書】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近十年來,政府已公告的農地土壤汙染控制場址,累計面積達一千多公頃,各地農業區之間,有十幾萬家工廠混雜其中,灌排水渠也共用,全臺灣人民長期處於糧食生產環境安全的風險中。

你知道食品高溫加熱暗藏的危機嗎?認識丙烯醯胺(上)

本期ILSI Taiwan專欄邀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特聘教授撰文,從丙烯醯胺的毒性與其暴露風險談起,探討影響丙烯醯胺於食品中含量高低的三大因素與形成機制,並以國內調查資料為依據,整理出丙烯醯胺含量較高的食品類別,對於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消費者應如何看待?

真正搞懂「微生物肥料」,才能對症下藥

政府近來致力推廣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推出了國產微生物肥料每公頃最高補助 5,000元的措施,期望減少化學農藥及肥料的使用。

營養午餐推4章一Q,溯源真實性待確立

2016年8月,行政院與教育部及農委會共同推動學校午餐優先選用國產可追溯性食材政策,簡稱「四章一Q」,目前有22個縣市陸續加入,但負責採購的業者和學校人員發現市面上的QR code良莠不一

面對人口暴增,糧食也要開始競賽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預估,西元2050 年的全球人口數將超過90 億人,較目前再增加20 億人

海漂、海底垃圾調查,你我都是科學家

海洋垃圾汙染成為當前全球海洋生態的巨大威脅,為了解海域垃圾汙染情形,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召募海上工作者、潛水員及搭乘娛樂漁船的遊客參與「海漂、海底垃圾調查計畫」,共同維護海洋環境。

濕地保育法通過滿三年,我們的濕地都還好嗎?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距離2015年臺灣《濕地保育法》通過實行已屆滿三年。2011年,行政院啟動「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花間集】走進「肉肉世界」,療癒身心的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是近年來十分受歡迎的盆栽,擁有圓潤厚實、小巧精緻、綿密絨毛、特殊色彩等特性,多肉植物的造型具備了所有可被稱為「可愛療癒」的條件,也因此受到許多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