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62 頁
自己的缺工自己救,桃園青農首組機械工班互助合作社
桃園市9位青年農民今天成立全臺第一間農機互助合作社,首任理事主席陳士賢表示,社員們分別種植水稻、茶葉、蔬菜等等,共有十數台農機,由於生產作物不同,農忙期錯開,機具人力互相支援,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今年預計再招募15位生力軍,訓練農機操作技能,期望在臺灣原有單一作物代耕的模式外,走出一條整合在地資源,提升生產效能的力抗缺工新模式。
「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今揭曉頒獎 盼體現農村再生精神
由農委會所主辦的「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經過全臺707個農村社區熱烈參與及激烈的競爭下,最後共有22個農村社區進入決審,農委會今(26)日舉辦頒獎典禮,揭曉第一屆活動由新北市三芝區共榮暨安康社區、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等3個社區榮獲金牌。農委會表示,本屆競賽樹立臺灣農村典範,並與國際接軌,得獎者除了可領取獎金(金牌獎金50萬元)外,另可獲得前往德國農村進行交流與深度學習的機會。
走過日治的百年歲月 「蓮華池研究中心」盼成中部低海拔植物方舟
持續鑽研森林資源的「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至今已成立超過百年,現今保有中臺灣低海拔山區最完整的林相,區內原生植物約有600多種,其中更有36種珍稀物種,並於2015年通過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TM)驗證。面對下一個百年,蓮華池研究中心也盼能再為植物資源保種而努力,成為中部低海拔地區的植物方舟。
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今年名額倍增,農校盼突破成績限制讓更多學生參與
農委會喊出10年培養3萬青年農民的目標,2015年開始在農業大專院校設立農業公費專班。去年更首度開辦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鼓勵高職農校學子利用寒暑假到農場實習,完成者發給獎勵金。由於去年11所高職農校共有14個農場經營科參加試辦,迴響熱烈,今年農委會更擴增提供1,200個名額,新增農業機械、園藝、畜牧保健及水產養殖科,共34校68班參加。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西吉海洋保育的十字路口
2016年起,國家公園保育警察小隊長蕭再泉呼籲東吉嶼、西吉嶼之間海域劃設「完全禁漁區」,潛水客吳祖祥也同樣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點子提議「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西吉廊道海域應劃設為『完全禁漁區』」,並於2017年7月25日通過附議成案,自此引發海洋生態和漁民生計雙方的爭議……
採用生物天敵防治!彩椒產量、品質趨於穩定
為達到不用農藥或農藥使用最少化的蔬菜生產,讓民眾放心的優質安全蔬菜,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下稱農試所)特別研發了「彩椒」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該技術是採行天然植物保護資材,以及釋放量產的昆蟲天敵取代農藥,目前已成功壓制病蟲害發生,並協助面臨廢耕危機的農園恢復生機,有效提升彩椒的品質並穩定產量。
跟著蝴蝶去旅行,探訪你所不知道的水沙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為推動農村深度體驗,於去年度選拔出彰投雲嘉地區22個農村體驗亮點,並規劃出10條精釀深度旅遊路線。今年更進一步與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將農村深度體驗行程推入國民旅遊,規劃以日月潭為中心向外延伸到周邊各具生活、生產、生態及文化特色的農村社區,提供國人更多元的旅遊選擇,豐富國內觀光品質與內涵。
睽違15年!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開放全民參與
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系列活動在今(24)日全面啟動,農委會以「全民農業 共創新局」為中心議題,加入全民參與決策模式。從4月30日起,將在全國各地舉辦地方草根會議、與全國性農業產業相關團體進行焦點座談,並同步邀請關心農業議題的民眾在網路提案、附議,廣泛蒐集各界意見,意見將匯集到9月7日及8日的全國農業會議討論,以規劃未來政策藍圖。農委會表示,這將是時隔15年後,喚起全民對農業、農民、農村三農議題的關心與重視的全國農業會議。
千份農民心聲全都露,屏縣推廣職災觀念有夠力
行政院本月12日通過「農民健康保險條例修正草案」,首次納入農民職災保險,預計今年11月開辦。屏東縣府為讓境內農民了解職業災害的預防與保障,從去年11月開始,深入各鄉鎮,舉辦27場從農職業傷病預防宣導會,累積近千份問卷,統計發現超過9成8的農民同意需要加入職災保險,且高達9成的農民願意另外繳納保險費參加職災保險。
尋找臺灣巨木,奇觀以外的意義
去年4月,澳洲生態攝影團隊深入北臺灣棲蘭山,完成史上第一張東亞最高樹種臺灣杉巨木,約70米高的「三姊妹」等身照創舉。推動此計畫的幕後功臣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他表示,臺灣地形複雜,巨木探勘不易,不穩定的地質也不利於於樹木長期生長,但尋找自然界的極限,對了解環境或保育都有重要意義,未來將繼續以尋找臺灣最高最大的樹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