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62 頁
跟著蝴蝶去旅行,探訪你所不知道的水沙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為推動農村深度體驗,於去年度選拔出彰投雲嘉地區22個農村體驗亮點,並規劃出10條精釀深度旅遊路線。今年更進一步與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將農村深度體驗行程推入國民旅遊,規劃以日月潭為中心向外延伸到周邊各具生活、生產、生態及文化特色的農村社區,提供國人更多元的旅遊選擇,豐富國內觀光品質與內涵。
睽違15年!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開放全民參與
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系列活動在今(24)日全面啟動,農委會以「全民農業 共創新局」為中心議題,加入全民參與決策模式。從4月30日起,將在全國各地舉辦地方草根會議、與全國性農業產業相關團體進行焦點座談,並同步邀請關心農業議題的民眾在網路提案、附議,廣泛蒐集各界意見,意見將匯集到9月7日及8日的全國農業會議討論,以規劃未來政策藍圖。農委會表示,這將是時隔15年後,喚起全民對農業、農民、農村三農議題的關心與重視的全國農業會議。
千份農民心聲全都露,屏縣推廣職災觀念有夠力
行政院本月12日通過「農民健康保險條例修正草案」,首次納入農民職災保險,預計今年11月開辦。屏東縣府為讓境內農民了解職業災害的預防與保障,從去年11月開始,深入各鄉鎮,舉辦27場從農職業傷病預防宣導會,累積近千份問卷,統計發現超過9成8的農民同意需要加入職災保險,且高達9成的農民願意另外繳納保險費參加職災保險。
尋找臺灣巨木,奇觀以外的意義
去年4月,澳洲生態攝影團隊深入北臺灣棲蘭山,完成史上第一張東亞最高樹種臺灣杉巨木,約70米高的「三姊妹」等身照創舉。推動此計畫的幕後功臣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他表示,臺灣地形複雜,巨木探勘不易,不穩定的地質也不利於於樹木長期生長,但尋找自然界的極限,對了解環境或保育都有重要意義,未來將繼續以尋找臺灣最高最大的樹為目標。
【飽讀好書】《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
基本收入在近年愈來愈受關注,我們都漸漸體認到當前的經濟與社會政策,已導致貧富不均與不公不義的情況嚴重惡化,人人都有可能面臨不穩定且缺乏保障的勞動條件、缺乏職業認同、實質薪資降低…本書預設讀者為沒有相關知識背景,但對於基本收入感到好奇的一般大眾,希望讓讀者明瞭,這個議題與自身未來息息相關。
南海煙硝下,亟待保育的太平島生態資源!全球首部南沙生態紀錄片出爐
綠蠵龜緩慢從海中爬上岸、挖洞、奮力產卵,又努力回到海中繼續生活,一隻小綠蠵龜移動著剛破殼沒多久的身驅,努力爬向遠方的大海。資深海洋攝影師郭道仁先生一手錄製、編輯製作18分鐘的紀錄片「南疆太平之舞─徜徉南沙海洋生態樂章」,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的今天,在臺北松菸文創的誠品電影院舉辦首映,讓民眾了解太平島海域的生態環境。
民航局限制農用無人機使用範圍,農委會擬增訂管理法規解套
近年越來越多農民使用無人機噴農藥、施肥,但民航局近日通過《民用航空法》,規定重量達250公克及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擁有的遙控無人機皆需註冊登記、遵守飛行規範,且無人機不得在未經申請狀況下,從空中投擲或噴灑任何物件,最快1年後法規上路,農民使用無人機噴農藥、肥料、生物防治將受到限制,農委會預計今年研議出農用無人機管理法規,保障所有農民的使用空間。
防止葡萄受「晚腐病」、「露菌病」影響,臺中場建議提早套袋、加強預防工作
近日天候漸暖、日夜溫差大,梅雨季又即將到來,對於種植葡萄的農民來說,需多加注意「晚腐病」及「露菌病」的發生及蔓延。對此,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場)特別呼籲農民可於開花後1個月內提早套袋防治晚腐病,並且做好露菌病的預防工作,即可維持穩定的產量與品質。
百香果產期提前!高雄場今舉辦觀摩會,展現研發成果
為展現高屏地區冬季栽培百香果提早產期的優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於今(20)日上午特別舉辦了「高屏地區百香果栽培觀摩會」,會中不僅強調網室栽培要點及關鍵病蟲害管理技術,更同步規劃了果園觀摩,參加活動的農友及與會來賓多達280人,現場討論更是熱烈不已。
農業職災修法保障農民跨大步,基礎傷病資料分析更是挑戰
這項劃時代的研究17日在臺大公衛學院召開第一次專家顧問委員會議。尚在資料搜集階段的研究規劃初步出爐,發現農業人口與傷病數據長期欠缺統合,光是農民數量,依照主計處、勞動部、農委會等單位統計就有多組數字,最多差到80萬人。另外,臺灣整體傷病發生率也遠低於國外統計結果,執行細節在會議上引起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