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60 頁
龍鬚菜正值夏季盛產期,花蓮場籲適度給水防黃化
龍鬚菜(佛手瓜嫩芽)是花蓮縣吉安鄉的重要蔬菜之一,目前正值盛產期,生長快速、品質佳且味美可口。隨著立夏已過,溫度持續升高、日照時數增長、多日不雨、土壤乾燥、土溫增高,龍鬚菜根系將會受害,導致生長、吸收變差,並快速衰敗,不利於龍鬚菜生長。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場)即提醒農友,需及早加強龍鬚菜的給水、遮光,以及軟體動物防治,讓植株得以正常生長。
【飽讀好書】《別讓地球碳氣:從一根香蕉學會減碳生活》
這是一本科普書,也是綠色生活指南。氣候變遷已深切影響了人類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為、所接觸的食物、物品,皆與碳足跡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優先選購有進行碳排放計算的產品,並對產品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有更多的瞭解。
找回失傳的再傳下去!世界金牌「埔桃酒」盼鼓勵釀酒葡萄復耕
1996年以前,全臺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如金香、黑后等品種)曾達3,128公頃,產區集中在臺中彰化兩地,20年後,2016年全臺統計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只有144.46公頃,剩不到全盛時期的5%。
【地方心聲】如何擺脫菜金菜土?斗南農會張耀裕:產銷談社會主義前,先落實資訊化管理再說
今年從過年後氣候溫暖與北農休市導致短期葉菜類爆量,到三、四月接連出現蒜頭與洋蔥量多價跌,農產品供需時常免不了菜土菜金的挑戰。該如何解決?長期身處臺灣最大蔬菜產地雲林縣的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有來自基層的第一手經驗與觀察。
「2018臺灣瓜果暨雜糧嘉年華」5月5日熱鬧登場
為了提倡在地、當令的瓜果產品,提升農產價值並帶動買氣,由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南區分署、水保局臺南分局與臺灣種苗改進協會共同主辦的「2018臺灣瓜果暨雜糧嘉年華」,即將於5月5日(六)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登場。屆時,活動將進行瓜果雕刻、雜糧料理競賽,現場民眾可品嘗瓜果與雜糧產品、欣賞果雕與料理藝術創作,一同體驗初夏賞瓜的趣味樂遊。
臺東場推出翼豆新品種「臺東1號」,口感鮮脆、產季延長頗具商品優勢
為促進臺東原民的蔬菜產業發展,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東場)推出了莢形優良的翼豆新品種,經專家學者審查後,正式取名為「臺東1號」。由於此品種嫩莢翠綠無莢斑,料理後色澤鮮綠,口感鮮脆,不易褪色或褐化,估計將頗具優勢。
巴拿馬女孩Andrea與珍古德相遇,一則催生動保App的故事
孟母三遷,擇鄰而處的故事,在華人社會家喻戶曉。我的巴拿馬同學Paulina卻沒想到,第一次搬家遇到的動物鄰居們,竟改變了小女兒Andrea一生。
正港臺灣雞!優良育種,認識臺灣土雞新品種
雞是臺灣重要的畜牧產業,養雞產業可分為蛋雞產業與肉雞產業,蛋雞產業又主要可分為白殼蛋雞與褐殼蛋雞,極少數生產其他顏色雞蛋的蛋雞。肉雞產業又可分為白肉雞與有色肉雞。2016年養雞產業年產值約650億元,占畜產產值近40%。而蛋雞、白肉雞及有色肉雞年產值分別約235億元、192億元及224億元。
看見里山生活,「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今開幕
里山(Satoyama)意指人為聚落週遭的山林,與村落從事農耕與森林經營,形成山林、農田和聚落共生的地景。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通過認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永續方式,能兼顧生物多樣性、人類福祉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社會-生態-生產」和諧共生的願景,臺灣也於當年開始響應推動。
「好農無限+」農業缺工不用怕,號召大學生投入玉荷包採收作業
為舒緩農業缺工的問題,高雄市政府提出勞動力分級的概念,中高階需要技術的工作交由各區農會負責的「農業技術團」農業師傅來執行,而初階較具同質性的勞動力如採收、分級包裝、寫宅配單……等,則交由農村附近的大學生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