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里山生活,「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今開幕

文/林宜潔

首圖攝影/謝佩穎

圖片提供/林務局

為讓里山精神更貼近民眾生活,即日起至9月15日,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在臺北市市定古蹟總督府山林課宿舍22及24號,推出「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介紹臺灣水梯田、濕地、山村生態環境復育現況,展出「里山意涵」、「臺灣里山風土與生產地景」、「都市里山生活實踐」三大主題,展覽期間預計另舉辦10場系列演講與手作體驗,邀請民眾共同探索社會與自然共生、實踐里山生活的可能性。

四大地點,示範臺灣實踐里山倡議的可能

里山(Satoyama)意指人為聚落週遭的山林,與村落從事農耕與森林經營,形成山林、農田和聚落共生的地景。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通過認同「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永續方式,能兼顧生物多樣性、人類福祉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社會-生態-生產」和諧共生的願景,臺灣也於當年開始響應推動。

「臺24線霧台阿禮部落、花蓮港口石梯坪、新北貢寮水梯田跟雲林成龍濕地等,都代表臺灣在淺山地區,以友善農耕的方式,永續利用環境資源的里山精神。」林務局副局長廖一光表示,此次特展以4個在臺實踐的里山地景,展示臺灣推動里山精神的初步成果。「這個展覽是我們努力的前哨站。」廖一光指出,更多里山生活的營造都正在全臺進行。

2011年新北市貢寮區農民響應里山精神,以友善耕作方式復耕水梯田,負責協助當地產業發展的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表示,貢寮水梯田是被森林包覆的美麗棲地,與周遭生物多樣性擁有非常好的平衡。「我們在水梯田區跟周圍森林附近調查,物種已經超過600種,生物多樣性很高,人跟自然有很好的共存關係。農民如果不繼續耕種,這些被淺山森林包覆的田區棲地反而會消失,依靠這些棲地覓食的物種也會失去牠的家。」 林紋翠指出,因為乾淨的水源與耕作不施藥,鱸鰻、食蟹獴等多種動物都在當地現蹤。

林務局指出,里山倡議重視的,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維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完整。特展中除了展出里山生活的物件,也利用影音多媒體及互動裝置等,詮釋里山相關產業、景觀、社區營造的過程。還精心製作了2016年雲林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由當地居民製作的與濕地融合的竹製環境藝術「連結」作品模型,表現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結合的成果。

「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以多種媒材、圖文展示臺灣初步推動「里山倡議」的四大案例,展覽地點位於臺北市市定古蹟,總督府山林課宿舍22及24號,在老空間中訴說新故事,別有趣味。

與國際接軌,未來將創立專屬臺灣的里山倡議夥伴網絡

「我們未來希望建立一個專屬臺灣的里山倡議整合網絡。」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指出,國際間有專門整合里山實踐的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以下簡稱IPSI)。IPSI是國際間維護農業生產地景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織,截止2018年4月全球會員數已有220個,臺灣目前有9個單位參加。

夏榮生指出,每個國家自然環境不一,臺灣目前有9個單位率先參與國際網絡,但仍有更多民間組織都在從事類似的社區營造。林務局這兩年透過舉辦座談會或工作坊,正積極整合臺灣落實里山倡議的夥伴關係網絡。「目前為止已經有70幾個單位、有200多個夥伴一起參與過這些活動。」

夏榮生說明,林務局未來將建立專屬臺灣的里山倡議的夥伴關係網絡,作為整合平台,讓臺灣有統一窗口能跟國際接軌。「加入夥伴網絡後,每個單位都能互相傳承經驗、學習。」夏榮生指出,里山倡議與環境、自然、生態與人文密不可分,當這些概念落實後,形成共識,臺灣就能用自己的經驗,在國際會議上與全球夥伴有更多深度交流。夏榮生表示,林務局未來將培力有興趣參與里山生活的民間單位,串連更多夥伴,共同成立專屬臺灣的里山倡議網絡。

林務局副局長廖一光今天出席「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開幕記者會,肯定臺灣各地夥伴實踐里山倡議的努力。


「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107年9月15日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13:30-17:00(周一、周二休館)
展出地點:林務局保育小站(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03巷22、24號)
附註:展覽期間,舉辦10場次系列演講與手作活動,各場次活動採網路預約報名,詳細活動內容請至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臉書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