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前進地層下陷重災區,雲林第一棟成龍濕地高腳屋落成

兩度參與「成龍濕地環境藝術節」的臺灣藝術家李簣至表示,自己今年再回來創作,感覺到村民對環境關心的程度提升了。「村民經過都會主動來一起聊環境保護相關的話題,你會覺得生活在這些環境藝術品當中真的會改變。」李簣至指出,自己十分認同以環境教育為出發的藝術節。「不是嘉年華式的舉辦活動,真的會對社區帶來好的影響,會變成教育的計畫,就能永續下去。」

霧台鄉魯凱部落課,外籍生的原鄉文化初體驗

魯凱部落課提供國際學生體驗原住民部落文化,增進學生對於生態旅遊與里山新經濟的了解,提升外籍生對在地認同感,藉由外籍生的闡述轉譯,將里山之美推廣至自己的國家,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樑,期望碰撞出更多元文化的融合。

農藥檢驗報告停看聽,只看N.D.還不夠!

農藥檢驗報告眉角一籮筐,農民朋友送驗前可多打聽,消費者也須聰明解讀,以免花了冤枉錢。想要了解更多農藥檢驗相關專業知識與法規,可瀏覽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或市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衛福部食藥署、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等機構網站,獲得進一步資訊。

如何讓消費者參與有機驗證?專訪國際有機運動聯盟副主席張惠善

並且需要告訴大眾到底什麼是友善環境。如果你們還沒有搞清楚就很急著推動友善環境耕作,那可能會有很多地方會出差錯。友善耕作團體不是完美的,如果做錯了什麼事,會帶給有機農業不好的名聲,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行事。

【從河說起】輪水鬮機制,看見聚落的風光與起落

這樣因「河川串起的大起大落」的社區故事,在現在社會實有耳聞,「輪水鬮」互助互信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河灘採蝶」風光一時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親河捕蟹」嘻笑玩樂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也是不曾擁有的記e憶。當世代變遷過後,對於粗坑人腦海裡,還留下什麼?「河川」之於人,不只是維持生命所需,孕育生態,也是流動著聚落文史的血脈。

張贊化(左)於2000年參與鰻魚種苗放流留影。

【漁業人物誌】聊不完的鰻魚生意經:張贊化

自從1970年代鰻魚養殖業興起之後,鰻線的價格日益升高,有時還供不應求。因此,漁民捕撈鰻線的的意願提高,使用的漁具規模及作業範圍卻不斷擴大,早期只是利用手抄網在河內捕撈鰻線,後來發展到利用漁船架起大型網具到外海捕撈鰻線,甚至利用大型定置網把整個河口攔截起來捕撈鰻線。在層層網具捕撈鰻線的情況之下,繁殖下一代的銀鰻也愈來愈少。張贊化憂心的說,如果不適當管制鰻線捕撈,讓鰻魚早日恢復生機,有朝一日鰻魚恐怕會走上滅絕的道路。為了鰻魚養殖業的永續經營,他支持漁業署實施的禁捕期,同時也期盼漁民遵守,因為鰻魚資源的保育刻不容緩。

面對農業勞動力需求,青農們如何與農委會合作發展代耕服務?

不過劉松杰指出,每個人的專業技能有所差異,因此換工的人力投入大多侷限在一般農務工作,或是雜物工作等,南投地區的茶葉類換工比較有機會,除了有一半青農種植茶葉,也有很多老農種茶,跨鄉鎮區域的換工,較能協助到專業農務工作。

這位地方公務員的努力超越藍綠,農民職災保險可望五月底修法通過

「我們不會停止努力。」他表示,正與國衛院合作分析農民職業病資料,希望未來職災保險納入職業病;他也建議中央,現在許多勞工退休後從農,應該也要給予保障,投保費率可增加、自願性加保,讓從農的人都能獲得保障。

超酷新寵物 黑旋風蠶寶寶閃亮登場

苗栗場呂秀英場長表示,為響應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與農村休閒活動,將推廣生態休閒農場飼養「黑旋風」,預計這股風潮可激起民眾養蠶的興趣,成為吸引遊客的觀光新亮點。透過親子同遊近距離觀察家蠶的生態,農場同時可延伸出多種親子DIY活動,例如蠶繭花創作、抽蠶絲及蠶絲蛋白DIY手工皂等,塑造出具蠶桑文化特色之農村社區。未來苗栗場可提供「黑旋風」蠶卵給休閒農場及蠶農飼養,增加家蠶多元的利用,期望擴大市場需求、提高蠶農收入,進而活化蠶業,並創造繽紛充滿童趣的富麗農村。

借助研究中心農機研發,日本果樹栽培借力使力

透過日本重要農機研發機構的成果展現,可感受到多項技術值得國內借鏡改良,其中果園噴藥車為果園普遍使用噴藥防治機械,臺灣可學習其相關改良之處,以提升國內噴藥車性能。果樹高空作業車及人身輔助器具,亦可參考運用於果園栽培,以因應從農人口老化並提升效率。此外,也發現日本果園常架設防風網、防鳥網或棚架結構,其架設均有模組化之連結零件可供選擇,僅需簡單工具即可搭建,臺灣亦可發展設施模組化相關連結零件,以供農友自行組合。臺灣農業與日本面臨同樣(包括勞動力不足、從農人口老化、生產成本高等)困境,也許可參考日本現成經驗與發展模式,加強農業機械研發,以有效解決國內農業人力老化及缺工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