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57 頁
【他山之石】中美貿易壁壘大戰,紐西蘭Zespri奇異果為何能暢行無阻?
同樣的,搶占高度成長的中國消費市場,勢必是Zespri 公司未來希望成為國際五大鮮果品牌,不可忽視的必經之路。未來臺灣農產品拓展外銷,不能僅單純只有行銷策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整個生產價值鏈中的各種環節競爭力,才是重點。
進口V.S.國產!臺紐經濟合作協議後,本土鹿茸產業的關鍵策略
因應未來國際貿易、公共衛生及食品安全等議題,生產端應加強鹿種選育,提升飼養技術及生產效率,並落實鹿場自衛防疫衛生管理及定期檢驗結核病,建立消費者食安信心;銷售端則應建構優質鹿茸標章認證,開發多元化產品,加強區隔行銷及拓展市場,打造國產鹿茸品牌價值與建立消費形象,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飽讀好書】《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
她的名字,和名字隱含的聲望及傳統,就是她成為其他化石用來比較的量尺的原因和方式。露西之後的化石,藉由反觀露西化石而在科學和大眾文化中得到一個「位置」。比露西老的化石;比露西年輕的化石;比露西更會或更不會爬樹的化石物種,都是如此。因而,露西做為一個化石,是演化史上的暫停時刻,在那一刻,生物學、心理學和化石的文化重要性三者相互平衡,形成意義的三相點(triple point)。
【青出於農】星錡休閒農場,田間小路上的農遊境地
「就像在跟大家交朋友一樣,邀請大家來自己家裡玩啦!」陳維綱說,希望自己用心交陪、樂於分享,讓農場歡笑聲不斷、吸引更多人呼朋引伴來遊園。他期待,未來自己的孩子也能接棒休閒農業,讓農村一角的故事繼續傳遞下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前進地層下陷重災區,雲林第一棟成龍濕地高腳屋落成
兩度參與「成龍濕地環境藝術節」的臺灣藝術家李簣至表示,自己今年再回來創作,感覺到村民對環境關心的程度提升了。「村民經過都會主動來一起聊環境保護相關的話題,你會覺得生活在這些環境藝術品當中真的會改變。」李簣至指出,自己十分認同以環境教育為出發的藝術節。「不是嘉年華式的舉辦活動,真的會對社區帶來好的影響,會變成教育的計畫,就能永續下去。」
霧台鄉魯凱部落課,外籍生的原鄉文化初體驗
魯凱部落課提供國際學生體驗原住民部落文化,增進學生對於生態旅遊與里山新經濟的了解,提升外籍生對在地認同感,藉由外籍生的闡述轉譯,將里山之美推廣至自己的國家,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樑,期望碰撞出更多元文化的融合。
農藥檢驗報告停看聽,只看N.D.還不夠!
農藥檢驗報告眉角一籮筐,農民朋友送驗前可多打聽,消費者也須聰明解讀,以免花了冤枉錢。想要了解更多農藥檢驗相關專業知識與法規,可瀏覽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或市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衛福部食藥署、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等機構網站,獲得進一步資訊。
如何讓消費者參與有機驗證?專訪國際有機運動聯盟副主席張惠善
並且需要告訴大眾到底什麼是友善環境。如果你們還沒有搞清楚就很急著推動友善環境耕作,那可能會有很多地方會出差錯。友善耕作團體不是完美的,如果做錯了什麼事,會帶給有機農業不好的名聲,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行事。
【從河說起】輪水鬮機制,看見聚落的風光與起落
這樣因「河川串起的大起大落」的社區故事,在現在社會實有耳聞,「輪水鬮」互助互信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河灘採蝶」風光一時的歷史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是不曾擁有的記憶;「親河捕蟹」嘻笑玩樂對於25歲以下的粗坑人來說,也是不曾擁有的記e憶。當世代變遷過後,對於粗坑人腦海裡,還留下什麼?「河川」之於人,不只是維持生命所需,孕育生態,也是流動著聚落文史的血脈。
【漁業人物誌】聊不完的鰻魚生意經:張贊化
自從1970年代鰻魚養殖業興起之後,鰻線的價格日益升高,有時還供不應求。因此,漁民捕撈鰻線的的意願提高,使用的漁具規模及作業範圍卻不斷擴大,早期只是利用手抄網在河內捕撈鰻線,後來發展到利用漁船架起大型網具到外海捕撈鰻線,甚至利用大型定置網把整個河口攔截起來捕撈鰻線。在層層網具捕撈鰻線的情況之下,繁殖下一代的銀鰻也愈來愈少。張贊化憂心的說,如果不適當管制鰻線捕撈,讓鰻魚早日恢復生機,有朝一日鰻魚恐怕會走上滅絕的道路。為了鰻魚養殖業的永續經營,他支持漁業署實施的禁捕期,同時也期盼漁民遵守,因為鰻魚資源的保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