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它們一生至少產一次卵吧!」保育澎湖馬糞海膽,只縮短捕撈期足夠嗎?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澎湖是國內馬糞海膽知名產區,近年澎湖馬糞海膽資源量下滑,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在4月27日預告修正馬糞海膽捕撈期,將2個半月的捕撈期縮短為2個月,期望能達到保育目的。但保育要如何與當地經濟達到平衡,專家們認為「減少販售時間」及「讓海膽一生能產一次卵」為短期目標。

擬修正馬糞海膽捕撈期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在4月27日預告修正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漁業資源管理有關限制事宜,將每年許可採捕期「6月16日至8月31日」,修正為「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許可捕撈期改為2個月,體型則是限制只能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的海膽,不得採捕殼徑小於8公分。

在馬糞海膽的禁採期間不得採捕、持有及販賣,但為了試驗、科學調查研究及教育目的等用途,並經縣府核准則不在限制範圍內,若查獲有違反公告事項的情況,會依《漁業法》第60條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

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陳晶卉表示,今年馬糞海膽的產量與去年應該是持平,但漁民有反應資源量狀況不好,有參考漁民及專家意見進行捕撈期修正。生物資源量影響因素很多,多年評估下來,這一兩年的產量可能有受到溫度影響,但整體產量若跟10年前、20年前比,的確有減少。

陳晶卉指出,海膽捕撈期調整並非端看一兩年的數據就能直接斷定,必須要將調查結果與實際狀況比對,目前縣府都有在捕撈期蒐集海膽產量,捕撈期結束後,會開會討論之後的保育措施。

目前澎湖縣政府將烏崁海域列為海膽保護區,今年4月2日在保護區放流1萬5000顆種苗,希望能帶動海洋生態復育。陳晶卉表示,這次是放流1-2公分的海膽,並委託澎科大進行資源量追蹤,每個月都會觀察、評估,放流成果預計9月到10月間會出爐。

馬糞海膽因為移動緩慢,採捕期開始後,只要被發現且體型符合規範,就一定會被撈上岸販售。

縮短販售時間、讓海膽一生產卵一次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黃丁士指出,澎湖馬糞海膽資源量的確降低很多,主因是海膽的游泳能力不好,容易被採集,再加上需求量大、價格高漲,過去澎湖馬糞海膽的價格是一顆2、30元,但近年價格翻漲,一顆需要50元、100元才能購買到,甚至一顆有喊價到200元。

現在有人會在馬糞海膽採捕期開放前,先從海裡採捕海膽、藏起來,但不販售,等到開放時間到的時候從海裡拿回來,黃丁士表示,採捕販售馬糞海膽是當地漁民的收入來源之一,全面禁止會直接影響到漁民生計,因此目前是逐步漸禁,縮短捕撈期,就是減少販售時間,也能達到保育作用。

長期關注馬糞海膽資源量的前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在卸下職務後,成立志工隊持續關注澎湖海域的海膽及生態保育議題,他表示,當年度海膽資源量是由前一年新生海膽數量決定,但是去年度觀測結果發現新生海膽數量不足,今年海膽產量有可能比去年再少一半。

「過去澎湖海域到處都是海膽,但是現在得要到海膽特定匯聚地才能看到。」陳盡川表示,最理想的保育方式是採取總量管制,調查海底資源量、限制採捕量,但國內無法掌握澎湖馬糞海膽資源量,才會發生開放三天就被抓光的情況。

「至少讓海膽一生可以產一次卵!」陳盡川指出,目前法規訂定禁止捕撈8公分以下是無助於生態保育,養殖海膽出生一年最大可長到12公分,野生海膽也是有能力一年長到8公分,這意味著海膽一年內就可以達到採收大小。

陳盡川建議,至少要限制超過10公分以上才能採捕,野生海膽要在一年長到10公分是有難度,這能讓海膽有繁衍下一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