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青出於農】山海間的金山「蝠」地:遠足生態農場

新北市金山區倚著綿延綠山,海岸線上鑲著不規則的岬角,來到這裡,可遊山也可玩水。金山也的確遍地「黃金」──田間常見的台農66號地瓜已成為知名的在地美食,香甜鬆軟的滋味令人難忘。行經金山老街鄰近街區,拐個彎上山路,占地約七甲的「遠足生態農場」就在山的臂彎間,等待旅人來此體驗挖地瓜,探索在地特色與生態,8年級生的農場主人陳琬婷要大家來一趟快樂的「遠足」。

【飽讀好書】《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

肖尼族酋長特庫姆塞一生之中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為傳統領域而戰,他拋出的問題至今仍在環保運動中引發共鳴:「賣一個國家!為什麼不賣空氣、大海以及土地?難道偉大的靈不是為了祂所有的子民而造出世間萬物嗎?」

【農百科】香蕉「格外品」是蝦咪? 香蕉型農說分明

伴隨6月初香蕉產銷議題,香蕉「格外品」一詞跟著浮上檯面,懂的人討論得火熱,外行則看得霧煞煞。香蕉「格外品」究竟是什麼?「格外品」怎麼認定?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請來蕉農第三代,同時也是旗山果菜運銷合作社經理郭泰呈,一次細說分明。

傳統原民食材:鵲豆,兼具觀賞、食用價值,耐旱能力一級棒

近年全球氣候快速變遷,極端氣候發生加劇,如何維持糧食穩定生產成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為因應乾旱事件頻傳,並且提升作物栽培時水資源利用,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從原住民部落尋找耐旱的作物,發現鵲豆的耐旱能力一級棒,具有開發成為夏季蔬菜的潛力。

食農教育就是校園教種有機菜?教消費者找回飲食自主權才是真諦

黃俊誠說,市集會辦食農教育就是希望透過這方式吸引消費者和農夫買菜,同時關心前端臺灣的環境議題,但有機農夫市集會受到餐廳等其他單位競爭,農委會未來若要推動食農教育專法,或許要多花點心思在協助不同食農教育組織建立商務模式或串聯上。

土雞保種的30年漫漫長路,創造臺灣的基因寶庫

吃雞「起家」,辦桌、入厝、祭祖、圍爐,都不能缺了這一味。土雞和台灣人飲食文化息息相關,但台灣土雞有著什麼樣的特殊身世?在美味的肉品背後,其實有著一群為台灣畜產發展默默付出的人們。

原保地禁伐補償衝擊本土竹林永續利用,原民會擬修法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統計,全臺利用率最高的竹材多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尤以桂竹佔比高達八成五,不過「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2016年7月1號上路後,地主多選擇領取補償金,不再供應竹材給加工廠,導致竹料嚴重短缺,竹林也因禁伐老化荒廢,降低水土保持功能。原住民族委員會透露,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取消竹林必須生長到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的規定,讓地主彈性管理竹林。

有機大躍進,農委會宣示10年內栽培面積翻四倍

由於收購價格好,越來越多農民想加入,林羅生認為,單一農民很難直接供應學校,因農民可能缺菜、量不夠,若每個農會都能跳出來,整合轄內有機農戶,農委會提出的有機農業目標就可以加速達成。

吸引國際買家力推外銷,臺灣優質農產品進駐「臺灣館」拼品牌

臺灣規模最大專業食品展「臺北國際食品展覽會」將於本月底登場。高雄烏魚子、彰化茉莉烏龍茶、紅藜黑木耳、臺灣原生種香水銀耳、蒼龍斑,甚至是關山米乖乖,也將於場內最大國家館「臺灣館」現身。此次統籌「臺灣館」的行政院農委會也力邀東南亞買家來臺參觀,期望以臺灣農產的品質,吸引飲食習慣較相近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買家下訂,開拓臺灣農產加工品的南向外銷市場。

因應氣候非旱即澇,東南亞提升農業韌性可給臺灣哪些參考?

盧虎生認為,臺灣對於如何調適旱、澇的農業研究仍太少,例如研究耐熱稻米時,應有加熱設備,逐步觀察稻子表現;發展標準模組化的養殖池,試驗魚在冷熱環境下的表現。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工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