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百科】香蕉「格外品」是蝦咪? 香蕉型農說分明

文/ 林宜潔 攝影/ 郭琇真

伴隨6月初香蕉產銷議題,香蕉「格外品」一詞跟著浮上檯面,懂的人討論得火熱,外行則看得霧煞煞。香蕉「格外品」究竟是什麼?「格外品」怎麼認定?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請來蕉農第三代,同時也是旗山果菜運銷合作社經理郭泰呈,一次細說分明。

「格外品」就是次級品

「格外品只是一個次級品統稱,產地都說『䆀仔』(台語,䆀指長得難看、醜)。」郭泰呈說明,蕉農產出青蕉後,還要經過集貨場分級、洗選、催熟、包裝等加工程序才能販售給消費者。郭泰呈指出,目前臺灣香蕉品質分級有產區差異,南部產區分成A、B兩級,中部香蕉產區如嘉義南投等,則分成A、B、C三級。「中部果園部分位於山坡地,採收時難免造成外觀瑕疵,但不影響香蕉品質,因此比南部多出一個分級。」

郭泰呈說明,分級作業多由收購盤商或者集貨場內的選別師傅在收購現場執行。以南部產區一般收購標準來說,如果青蕉外觀維持良好,走國內內銷市場達到八分至八分半熟度,走外銷市場達七分半熟度,就能算入A級。反之,如果青蕉外觀損傷嚴重、熟度過熟、或者受到黴菌污染等,影響後端銷售,就會被算入B級品,也就是俗稱「䆀仔」的格外品,收購價格通常是A級蕉的一半。

蕉農採收的青蕉,會在進行洗選之前,由收購盤商或者集貨場內的選別師傅決定品質等級,香蕉「格外品」就是在此階段產生。

跟著「市場」變動的格外品標準

郭泰呈分享,格外品認定也緊扣市場狀況,沒有絕對的標準。「如果市場購買量很大的時候,格外品也會跟著變少。」也就是說,當市場香蕉買氣不佳,香蕉產量又大,盤商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自然會提高青蕉的收購標準,格外品就會變多。「分級主要還是以收購商認定為主,沒有一個標準規定什麼叫做格外品,一切要靠市場經驗。」

郭泰呈表示,最近許多品質尚可的香蕉都被列為格外品,主要就是因為香蕉盛產,選別標準就會更嚴苛。「那麼多香蕉能選的時候,市場一定會買外觀漂亮的,後端市場競爭就會影響前端收購標準。」

格外品與產季、田間管理、採收作業都有關

「以旗山來說,一開始採收都會很漂亮,收到尾聲就會慢慢比較差,格外品也會比較多。」郭泰呈表示,一般香蕉園的管理進入採收季節就要停止用藥,接近產季尾聲時,青蕉品質會稍微下降,格外品比例會上升。

郭泰呈強調,青蕉品質主要還是跟蕉農的田間管理專業、採收作業有關。「用心照顧的蕉農,可能只有一兩成的格外品,也有比較沒在管理的蕉農,可能採下來一半都是格外品。」

郭泰呈分享,當香蕉市場需求下降,產地收購品質門檻跟著提高,「格外品」的認定標準就會跟著浮動。

格外品一樣能賣,並非不能食用的香蕉

雖然此次因應香蕉盛產,行政院農委會進場收購許多香蕉格外品,並且以刀子劃開將之去商品化,避免流入市場,轉作餵豬或堆肥,以維持香蕉市場價格。然而,這是非常時期作法,並非常態,也不代表格外品就是不能吃的香蕉。

「像北農在拍賣,就有分上蕉(A級蕉)、中蕉(B級蕉)跟下蕉(格外品)。」郭泰呈指出,格外品只是瑕疵較嚴重,商品價值較低的香蕉,並不代表不能食用。在香蕉市場需求較大時,格外品還是會經過洗選、催熟、包裝等作業,以較低廉的價格,販售給水果行或者小型批發業者,民眾一樣能安心購買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