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丹參長瘤怎麼救?善用「油茶粕」,不僅能提升產量,更降低根瘤線蟲病發病率

花改場課長邱淑媛表示,國內中藥材目前大多以進口為主,花蓮在地所生產出的鮮食丹參品質良好,是烹調養生料理的健康食材,最近將開始陸續採收,若受到根瘤線蟲病影響實在可惜,同時考慮到希望能盡量不用化學藥劑,才研發出非農藥防治技術,亦有機會可讓在地產生的農業副產物就近回歸農地,同時達到節能減碳的效益。

文旦去皮傷腦筋?花蓮場推「文旦削皮機」,將有利於穩定加工品質

不過文旦辭水後的果皮縮皺且果囊變乾無彈性,也將明顯影響機械去皮的品質與效能。花蓮場也建議農友可及早完成分級作業,進行加工前處理,做好銷售分流的安排,以取得最大收益。

宜蘭在地「甜心芭樂」、「紅心芭樂」怎麼挑有撇步,口感軟嫩進入盛產期,創造市場差異化

時序更迭,宜蘭地區的番石榴也開始進入盛產期。有別於一般市面上,多以口感清脆的主流品種,宜蘭當地所盛產的芭樂,反倒是以果肉軟Q作為主打特色,藉此創造市場差異化。而為推廣在地特色農產品,並進一步提升品質,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以下稱花改場)也積極推廣相關管理技術,盼可藉此推升在地番石榴的產業發展。

從「寸草不留」到「雜草管理」,生物除草劑成潛力股

近年全球對於「雜草防除」的理念,已逐漸轉變為「雜草管理」,經由調控雜草的生長環境,抑制雜草的萌芽與競爭力,將雜草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因此低毒性、易降解、對人畜安全及環境友善的生物除草劑(Bioherbicides)日漸受到重視。如何減少化學農藥用量,有效抑制雜草,以維繫作物的經濟產值及農業生態系的永續經營,為未來臺灣農民用藥習慣及雜草防除觀念調適的新契機。

國產雜糧產業新推手,新型蕎麥脫殼機進入技轉階段

蕎麥是雜糧產業的重要作物,但因為外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易碎等特性,脫穀成功率低,農民種植意願低。配合農委會大糧倉計畫政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研發出「蕎麥離心式脫殼機」,提高脫殼效率,且可降低1成以上的碎粒率。

【借鏡全球】伊比利豬也曾不堪回首:西班牙根除非洲豬瘟為何花了35年?

後來西班牙又將感染區劃分為感染區,以及1年內無臨床症狀爆發但還有少量血清抗體呈陽性的區域,慢慢控制非洲豬瘟感染範圍,終於在1995年成功根除。

傳承美麗的原鄉文化!感恩豐收與平安,屏東阿禮部落今舉辦年度小米收穫祭

小米祭又稱收穫祭,意為感謝上天賜予小米做為魯凱族最主要的作物,並保佑族人平安與豐收,是魯凱族各部落每年8月15日左右舉行的年度重要節慶。部落的大頭目包基成說:「雖逢平日許多外地族人放下繁忙工作,返鄉參與部落最重要的小米祭,為了讓這個傳統的節日傳承下去,即使經過風災我們從未間斷,終於今年是災後第9年我們終於在部落舉辦,要平常散居各地的族人,青年都能常回來,並且維繫部落之間深厚的情誼。」

食藥署公布全臺液蛋產品稽查結果,沙門氏桿菌檢出率近一成

「元山蛋品有限公司」被檢舉疑似用破損雞蛋、發霉蛋製造液蛋,其實食藥署早在今年6、7月就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全臺37家液蛋製造業者,抽驗81件產品,有8件檢出沙門氏桿菌,其中一間就是「元山」。食藥署表示,液蛋原料不能使用破殼蛋,即便是裂殼蛋也要經評估才能使用。農委會則表示,為落實源頭管理,將著手修改《畜牧法》,要求蛋農不能在禽場打蛋交蛋液。

石化工廠經理打造有機農場,王乾坤用「誠信」產銷有機荔枝

伴隨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公佈,有機農業的發展近期受到關注。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乾坤有機生態農場」,早在民國90年代就開始有機耕種,而且種的是難照顧的有機玉荷包荔枝。

嘉磷塞致癌?國際機構評估不一,專家:美國強生案還有爭論

美國加州有位學校管理員日前控訴農化業巨擘孟山都(Monsanto)生產的除草劑年年春(Roundup),因未標示有致癌風險,導致他罹癌,法院日前判決孟山都需賠償89億元。該項判決引發世界矚目,因為陪審團因採信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旗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評估報告,作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