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如何對準新航道?想要友善提升藥效,就靠害物整合管理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康椒媛 文/ 林書帆 攝影/ 謝佩穎

化學農藥氾濫,甚至周邊環境用藥連帶引發食品安全風險,朝向有機農業、友善環境農業的趨勢不再相對遙遠。再者,201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喊「10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政策,預計推出低毒有效的化學農藥、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以取代高風險農藥。

其中,推廣害物整合管理(IPM)、開發生物防治資材成為關鍵行動策略,以合理施藥重新聚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可行性。那麼生物農藥就是化學農藥的替代方案嗎?害物萬靈丹兼植物營養劑的一石二鳥?農藥市場轉向之時,先釐清施用農藥的本意,以及強調合理施用農藥背後的永續農業願景。

提升藥效,首先把關作物健康

來到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幾多甸農場」,2018年7月瑪莉亞颱風前剛定植的最後一批小黃瓜,已開出小花苞。隨行指導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一進入錏管搭建的雙層門溫室,立即關切查看:「這株養分不太夠,鹽基不對;這裡又有1株危險,沿著葉脈虯虯(khiû,閩南語釋義為蜷曲),好像是生理障礙。」農場負責人吳世彥說明:「等有小黃瓜的時候再追肥;因為網子前幾天才放下來。」也因為是嫁接苗,嫁接處未完全癒合,水分、養分還吸收不太上來,通常比實生苗提早種植1、2週,讓瓜苗慢慢適應。目前已取得農藥許可證的生物農藥不多,因此停止施用化學農藥前,植株要顧好,避免小細節釀成大病。

避免直射紫外線將生物農藥菌株殺滅,通常選在黃昏噴施,且此時噴施後濕度較高,菌在高濕度環境中比較容易生長。

唯有作物健康,農藥使用量才可能相對減少,如何加強作物健康管理?耕作防治面向包括適地種植、清園消毒、選擇健康種苗、選用健康土壤、選用清潔灌溉用水、幼苗期管理、肥培管理、輪作等,藉以增進作物養分吸收能力及忍受性,隨之提高抗病能力。以下一期輪作小番茄的清園為例,吳世彥通常採高溫消毒,「整個溫室悶著3、4天,50℃是沒問題的,小番茄乾掉了,粉蝨也死了,就用山貓把番茄藤拖出來,再悶。」另外,也可以噴殺蟲劑、殺菌劑後淹水,再重新整地;如果急著種植的話,先用曳引機整地後再蓋上帆布。楊秀珠則建議:「淹水後可以不用殺蟲劑,淹水讓蒸氣一直上來,有濕氣會比較快增溫,而達到殺菌及殺蟲效果。」

目前幾多甸農場夏季種植小黃瓜、洋香瓜,冬季種植小番茄,買來的種苗會先浸泡木黴菌,1分地種苗量約使用50公升,吳世彥說:「如果是澆灌土壤,成本會更高,所以習慣苗先施用,讓介質、根附著菌。最理想的是種苗場處理時先泡,不過目前只代工菌根菌,這是大部分農民都會需要的。」微生物農藥好處在於萬一稀釋倍數太高倍數也無妨,不會造成藥傷。

不過市面上有些微生物農藥、微生物肥料使用菌株為品名,容易造成混淆,加上生物農藥施用成本較高,有些農民以為效用類似,甚至自製發酵液肥,正好一噴二用。不過吳世彥提醒:「如果站在微生物農藥的立場是不建議,3個小時已經有很多雜菌跑進去,那鍋到底是擴大什麼?有沒有你要的那種微生物?如果單純是微生物肥料就沒差,因為有肥分,例如常用的糖蜜、大豆粉分解完都有氮肥。」產學界研發微生物農藥過程中,會添加微生物喜歡、特別幫助生長的祕方,但通常是不公開的,因此不建議自製,避免整鍋壞菌。

這也延伸出一個迷思,微生物農藥是否也是植物營養劑?這關係到肥培管理的掌握,若微生物太多也會與作物搶食土壤有機質,楊秀珠強調:「施用生物農藥時,有機肥料要跟著下去。」這也是生物農藥有效活菌數增生方法,使其縮短形成百萬大軍圍攻壞菌的時間。他也提醒:「很多微生物農藥、微生物肥料宣稱具有促進生長的效果,其實是靠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生長時,若肥料未適當搭配,容易有缺肥現象,必須特別小心。」

楊秀珠談起南投縣信義鄉某農民噴施微生物農藥於番茄植株防治病害而全無效果,他們建議將病組織全部剪除,再直接噴施植株,防治效果自然顯現。「如果不將病組織剪除,不見得能根治;或許在於沒有輪作,使植株抵抗力不夠。」強調農藥藥效,不如將注意力先放在作物整合管理,防治效果自然提升。

溫室外圍裝設性費洛蒙誘蟲盒,防止昆蟲進入溫室,溫室內通常裝設一個,主要用以偵測,可立即採取防除措施。

生物農藥效果慢?問題在於施用時機

幾多甸農場在小黃瓜苗期新芽即設置於植株內側的長帶狀黃色黏紙上多半是蒼蠅、些微粉蝨,藍色黏板目測起來沒有薊馬,溫室內、外圍皆裝設斜紋夜蛾性費洛蒙誘蟲盒防治,除了誘殺也監測族群密度,用以判斷田區體質及族群消長,並且每月統計3次回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根據2018年7月13日《彰雲嘉南地區夜蛾類害蟲密度監測旬報》監測結果,其中斜紋夜蛾密度55.6%為持續下降,較前期密度降低19.1%,雖然太保市低於平均值,然而西北邊六腳鄉、西南邊鹿草鄉皆高於平均值2倍。吳世彥說:「近幾年斜紋夜蛾感覺越來越多,與天氣有關,去年沒什麼颱風,所以最近小型害蟲如瓜實蠅、斜紋夜蛾就特別多。」這時候就是啟動預防機制時機,等到發生時或一直噴,都不是最佳時機,以害物整合管理的觀點來看,隨時保持監測,一點一滴預防,累積起來才有效果。

生物農藥並非講究藥效快,不可能今天噴完、明天就看到蟲全部死光,一般而言至少要2天才會看到蟲開始生病了,例如蘇力菌通過腸道消化後才會發揮藥效。依據吳世彥的經驗:「大隻、小隻還是有差,如果是剛孵出來很快,如果大一點像吸管這麼粗的話就久了,可能要3、4天。一看到葉子有蟲孔,就要開始做防治,要有心理準備了,因為性費洛蒙是抓公的,可能母的已經開始產卵。」

原理在於微生物也有「占位習慣」,如果未能洞燭機先,比如看到萎凋病再澆灌生物農藥就來不及,因為已經潛伏了。吳世彥形容:「颱風過後、或突然作物狀況比較差,病就升上來了,位子已經被壞菌占走了,搶了就幾乎奪不回來了,可能要用更高的稀釋倍數,那就牽涉到成本了。」以害物整合管理的角度來看,就是掌握占位時機,楊秀珠說明:「所謂的預防,就是不要讓壞菌進去。用生物農藥把根部周圍包起來,壞菌就被擋住了,若是等壞菌進去植物體內再給有益菌,微生物已經接觸不到,而無法發揮效果。」

楊秀珠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一職退休後,仍積極推廣害物整合管理,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為前提,應用多元技術預防害物發生,或是降低其發生。

此外,也必須考量作物生長型態,對於棘手的連續採收作物如小黃瓜、甜椒、番茄、四季豆等等,根本沒有空檔出擊防治,所以必須搭配嫁接南瓜根砧、天敵,克服地下部病害如青枯病、萎凋病;洋香瓜還能在停藥前半個月噴施農藥,來得及消退至殘留安全值之內。吳世彥舉例:「小黃瓜公花、母花開之前,還是先以化學防治為主,將粉蝨、蟎類、薊馬密度壓到最低。因為害蟲是等比例成長,如果沒有壓下來,也採收不久,還是要考慮到經濟成本。等停藥後,就是生物農藥開始接力。」

萬一採收期遇到緊急病蟲害,生物農藥就是很重要的幫手,不過將微生物應用於生長後期治療用途時,仍以發生輕微族群尚未建立前施用,防除效果較佳。

運用多元防治,連續採收作物未檢出農藥殘留

菜豆、甜椒、小黃瓜這類連續採收作物,具有果實分批成熟的特性,如果採收期發生病蟲害,農民就必須用藥防治,因此容易產生農藥殘留問題。尤其是包括菜豆、豌豆在內的豆菜類,依據2017年《食品藥物研究年報》〈105年度市售農產品殘留農藥監測〉調查結果,不合格率相較前4年30%以上雖已下降至28.9%,在蔬菜類中違規率仍高居第一,可見豆菜類的管理難度。

不過,雲林縣水林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班長陳進財卻能在害物整合管理架構下應用生物農藥,讓自家生產的菜豆總能符合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菜豆要做到未檢出真的非常不容易。」楊秀珠長期輔導農民運用害物整合管理,他指出目前生物農藥的使用多僅限於有機農業,或是著眼於採收期避免農藥殘留問題,像陳進財這樣能整合運用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既能達到最大防治效益又兼顧食品安全的農民,就他所知找不出幾個人。

約在2004年生物農藥剛開始推廣時,陳進財就積極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等農政單位開設的相關課程,他指出:「即使是化學農藥也沒辦法把所有害蟲殺掉,單一防治方式效果不大,各項方式綜合運用比較有效。」以他為例,冬季主力作物是青花菜,極易受到小菜蛾危害,對這類容易產生抗藥性的昆蟲來說,整合管理更顯重要。

葫蘆科瓜果類重要蟲害之一為多犯性害蟲斜紋夜蛾,盛發於3~5月、9~11月,最佳防治期為種植前,成蟲及幼蟲均晝伏夜出,日落後開始活躍。

例如,田間放置許多黃色黏板,可誘引大部分昆蟲,若再添加甲基丁香油,對果實蠅、瓜實蠅就有更強的吸引力;藍色黏板則是專門誘引薊馬;斜紋夜蛾利用性費洛蒙誘蟲盒監測、誘殺。不少農民擔心性費洛蒙誘引劑會將害蟲都吸引到田區,楊秀珠提醒,關鍵在於誘蟲盒擺放位置,應設置於田區邊緣,蟲自然不會侵門踏戶。陳進財補充,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他觀察,有些農民雖然覺得有效卻沒有持續使用,「他會覺得隔壁鄰居有掛就好了,最後慢慢的大家都不用,這個區域的害蟲數量又會上升。」他建議若能以政府的力量推動會比較容易見效。楊秀珠提及,臺中市大甲區、外埔區、清水區、沙鹿區,早期曾在臺中縣政府主導下分別針對芋、甘藷進行全區共同防治斜紋夜蛾,確實能夠達到顯著效果。

生物農藥因專一性高,但這項優點也是其限制。例如蘇力菌能防治鱗翅目昆蟲,但對卵及成蟲沒有作用,也無法防治薊馬、葉蟎類,因此若害蟲數量過多,陳進財會混用殺蟲劑因滅汀、畢芬寧,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這2種殺蟲劑施用於長豇豆的安全採收期都是3天,若有必要施用時,會趁著前一批剛採收完或週末休市時間進行,確保出貨時沒有農藥殘留問題。

不過楊秀珠提醒,若要採取這種方式,必須注意殺蟲劑酸鹼值等化學性質是否對蘇力菌有影響,不是每種殺蟲劑都能混用,而化學殺菌劑會把大部分微生物殺死,因此不適合與生物農藥混用。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組長謝奉家補充:「有時化學農藥的有效成分或許對微生物無明顯影響,但其他佐劑可能影響微生物活性,這樣的現象在乳劑特別明顯。如果沒有把握或經過測試確認可行,還是建議分別使用。」楊秀珠則認為,讓農民知道哪些生物農藥可與化學農藥搭配使用,是未來農政單位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摘錄自《豐年雜誌》2018年8月號封面故事。《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