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21 頁
活化舊空間、減緩長輩退化,看大學生如何洄游進社區居民內心
當農村面臨高齡化、人口外移等問題,該如何讓老年人可以減緩退化,甚至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成為一大難題。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進駐臺南市龍崎區龍和社區,發現當地因竹編產業而興盛一時,但面對人口外移、老化,社區出現許多閒置空間,團隊利用舊市場空間與居民舉辦假日市集,吸引遊客,也找回異鄉遊子,甚至讓關門已久的點心店重新開張,這些努力讓她們獲得第八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金獎的肯定。
【飽讀好書】《人行道》
人行道上這個由弱者及更生人個體所串接的經濟網絡,意外發揮了矯正系統也難以實踐的初衷。本書適合關注貧窮議題的讀者與相關政策制定者,無家者是城市的眼與耳,透過他們的生活,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城市,反思社會控制的可能和侷限。
林聰賢:十年內完善農業灌溉用水,發展農業韌性機制
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今天落幕,超過300位產官學代表透過分組會議、綜合討論等過程,得出73項結論,其中農業用水議題備受討論,臺灣今年中南部一期稻作缺水,八月底卻因熱帶低壓帶來的暴雨致災,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大會中宣示,將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同時力推耗水作物轉作雜糧、廣設農塘等方式,建立屬於臺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韌性機制。
農業新手投入寵物牧草生產、開發客製化天然防蚊貼片
臺灣生產的牧草大多都是供應給牛、羊等大型動物,小型動物如老鼠、兔子的食用牧草必須從國外進口,農民曾世佑看準商機,和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合作,首創先例在屏東恆春生產苜蓿草、甜燕麥草等專供小型動物食用的牧草,新鮮度、香味、適口性完勝進口貨,成功打進市場,每年生產1萬公斤供不應求。
【廚餘風險】農委會擬禁廚餘養豬,豬農籲嚴查不守規定養豬戶
中國非洲豬瘟疫情在5天內增加了5例,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可透過未加熱的廚餘傳播,農委會日前指出,若疫情升溫,可能禁止臺灣廚餘養豬,然而目前國內高達三分之二廚餘依賴餵豬去化,許多按照政府規定、花大錢加熱廚餘的養豬業者認為,環保單位沒能力處理這麼多廚餘,且廚餘經加熱即可消滅病毒,大部分豬農都按規定加熱,政府應檢查、輔導現行不合格的豬農,而非直接全面禁止。
全國農業會議睽違15年舉辦,食安、智慧農業、青年從農入議題
睽違15年,今天農委會召開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350多位產官學代表參與,分別就「安全、前瞻、永續、幸福」等四大議題進行分組討論,總統蔡英文今早致詞時特別提到,現行農保制度需要改變,目前農保沒有老年給付,政府用老農津貼取代,但對農民保障仍不足,希望與會者能針對農民退休制度提出建言。
全球暖化漸劇,國外研究團隊解序小米基因組,將可能育出耐高溫乾旱新品系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熱浪發生率越趨頻繁,高溫逆境的強度也加劇,全球禾穀類糧食生產因此受到衝擊。由印度為主、聯合中國與法國的研究團隊,匯集6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將珍珠粟(或泛稱小米)的基因組解序。從近千個小米品系中,篩選出能耐42℃高溫與乾旱逆境的品種,解析小米耐熱的生理機制,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若能將研究結論應用在禾穀類作物的育種產業,特別是亞洲、非洲等氣候較炎熱地區,有機會成功選育出抗高溫與乾旱的水稻、玉米或小麥品種。
為鴨蛋找出路:休閒、烘焙、餐飲多管齊下,力拚突破傳統為產業續航
說到鴨蛋,大部分民眾的印象只有鹹蛋或皮蛋,但是在雞蛋成為平民食物之前,鴨蛋可是農家常見的蛋白質來源。為何現在很少聽到生鮮鴨蛋呢?主要是因為早年產蛋鴨(菜鴨)常飼養於魚池或水稻田中,加上飼料並無特別調製,鴨蛋多少具有腥味(主要原因是含鋅量較高),以致後來生鮮鴨蛋數量比例逐漸減少,加工成皮蛋或鹹蛋成為大宗。不過,近年來因飼養環境改善、水質控管與調整飼料配方後,業者開發許多生鮮鴨蛋使用方式,例如彰化地區有使用生鮮鴨蛋料理,如荷包蛋、玉子燒、滷蛋、茶葉蛋等,甚至用來烘焙蛋糕。相較於雞蛋糕,鴨蛋糕香氣更濃郁且毫無腥味,有機會不妨試試看。
發掘城裡的職人!北市產業局「尋常.台北」套書發表會週六登場
臺北市政府籌備已久的出版計畫「尋常.台北」,預計將於本(9)月8日舉辦套書發表會,屆時北市產業局林崇傑局長將偕15位台北職人出席盛會,並邀請暢銷作家王文華與知名說書Youtuber冏星人聚焦對談「你應該驕傲的台北生活力」,透過兩個世代的觀點發掘他們所看見的臺北,是如此尋常卻又非比尋常。
農民質疑菜價低迷,農糧署:並未釋出冷藏蔬菜,價格由市場決定
本周二陳姓網友在個人臉書發布來自雲林農民心聲的影片,片中廖姓農民質疑農委會為在水災後平抑菜價,忽略農民權益。農委會農糧署回應,此次災後並無釋出庫存冷藏蔬菜,蔬菜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則指出,今年氣候相對平順,生產穩定,產銷問題需從結構面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