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賢:十年內完善農業灌溉用水,發展農業韌性機制

文/郭琇真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今天落幕,超過300位產官學代表透過分組會議、綜合討論等過程,得出73項結論,其中農業用水議題備受討論,臺灣今年中南部一期稻作缺水,八月底卻因熱帶低壓帶來的暴雨致災,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大會中宣示,將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同時力推耗水作物轉作雜糧、廣設農塘等方式,建立屬於臺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韌性機制。

林聰賢:發展韌性農業 改善農業用水需求

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農委會分別就「安全、前瞻、永續、幸福」等四大議題進行分組討論。農委會特將「永續」放置結論報告第一項,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強調,臺灣的農業永續是先有土安、農安才有食安,除配合國土三法推動農業生產區域劃定及相關配套政策外,水資源應用如何更有效率將是未來一大挑戰。

林聰賢說,農委會希望能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包含提升灌溉溝渠的用水效率,精進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在水土保持部分則強化坡地治理,建構更完整的支持系統,「呼應國家國土治理提倡的韌性機制,未來農業的永續發展也要有韌性機制的設定。」

林聰賢舉例,今年南部水稻一期作缺水,因此實施輪灌機制,以往水稻耕作習慣滿灌,今年發現灌溉一定比例,水稻反而增產。因此如何透過智慧管理降低農業用水,進行開源節流同時滿足目前非灌區,像山區果樹類的用水需求將是未來農業因應氣候變遷的一大方向。

此外,搭配農委會的大糧倉政策,鼓勵耗水作物轉作雜糧,也是降低農業用水的一大方法。另外廣開農塘也是未來重要的政策工具,林聰賢說,氣候變遷帶來的暴雨現象越來越頻繁,讓農地轉身變成滯洪池,也好因應未來缺水時,農業作業區域有可調適的空間。

從糧食安全到氣候變遷 農業新時局挑戰多

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出席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閉幕典禮,一一細數數十年來臺灣農業變化,他說,臺灣農業發展非常容易受到國家產業轉型和國際局勢所影響,政府在1982年開始建立召集社會菁英舉辦全國農業會議的形式,但從第一次到第五次,臺灣農業主要因應糧食安全、農地改革、農業金融、加入WTO後續產業因應等問題。

行政院長賴清德致詞強調全力支持此次全國農業會議的各項結論。(圖片提供/農委會)

時至今日,經過15年,台灣農業面臨的情況已有改變。賴清德強調,面對更多的全球氣候變遷、貿易自由化衝擊、國人食安意識高漲等所帶來的挑戰,行政院將全力支持此次全國農業會議的各項結論,提供更多資源挹注,讓臺灣農業得以跟世界接軌,成為時尚、陽光、吸引年輕人的產業。

農委會表示,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的落幕,將是農委會努力的起點,本次會議產出的各項結論,除有效並系統性的規劃外,將採「擬定政策」、「修訂法規」、「編列預算」及「執行管考」等手段,逐步落實於農業政策之中,打造循環永續、安全安心、智慧前瞻、幸福樂業的全民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