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風險】農委會擬禁廚餘養豬,豬農籲嚴查不守規定養豬戶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中國非洲豬瘟疫情在5天內增加了5例,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可透過未加熱的廚餘傳播,農委會日前指出,若疫情升溫,可能禁止臺灣廚餘養豬,然而目前國內高達三分之二廚餘依賴餵豬去化,許多按照政府規定、花大錢加熱廚餘的養豬業者認為,環保單位沒能力處理這麼多廚餘,且廚餘經加熱即可消滅病毒,大部分豬農都按規定加熱,政府應檢查、輔導現行不合格的豬農,而非直接全面禁止。

豬農呼籲農委會應先查不合規定業者

中國安徽省昨天再添一起非洲豬瘟案例,累計已達10例,由於過去葡萄牙和巴西等國,都因為豬隻食用來自疫區的廚餘,染上非洲豬瘟,因此農委會格外關注中國疫情與邊境檢查,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及防檢局局長馮海東都曾指出,若疫情加溫,不排除禁止廚餘養豬。

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全臺共有62萬5千頭豬採廚餘飼養,佔全臺在養頭數11.6%,大多都是飼養期較長的黑豬,農委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長陳中興指出,廚餘相對飼料成本就低,業者多半集中在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都會區外圍,廚餘來源較穩定。

飼養期較長的黑豬,較多農民使用廚餘餵飼。

雖然環保署規定廚餘必須經過蒸煮至少一小時,中心溫度達 90℃以上,但有業者擔憂,部分豬農並沒有照規定,若從中國來的豬肉進了廚餘,再餵給豬吃,就可能傳入病毒,應盡快禁止廚餘養豬;但使用廚餘養豬的農民則認為,重點是政府要去檢查不守規定的農民。

黑豬品牌「本杜黑豚BENDU頂級生鮮黑豬肉」銷售王怡瑄表示,自家黑豬吃的廚餘都經過加熱,「每個月瓦斯費10幾萬」,就是為了避免疾病問題,來源也特別選擇餐廳廚餘,組成比較單純,種種用心都是希望讓豬健康、肉質好;可能有部分小型養豬場直接用生廚餘,政府應該要去查,而不是直接禁止廚餘養豬。

曾榮獲2011年「神農獎」的桃園黑豬農民黃正祥也抱不平,國外養豬戶之所以感染,是因他們沒有蒸煮習慣,臺灣農民較有觀念,知道廚餘沒蒸煮過給豬吃,肉質會比較不好,大多數農民都有蒸煮廚餘,少數沒蒸煮的農戶,政府要去輔導。

豬農認為大部分農民都會蒸煮加熱廚餘,政府應先查緝不法業者。

黃正祥強調,非洲豬瘟不像口蹄疫靠著飛沫就能傳播,只要確實消毒、人員出入管理好就不會感染,「如果要讓這產業走下去,應該要重視的是管理問題,例如是否確實加熱。」

然而國內並無相關數據統計廚餘養豬戶違規情形。廚餘養豬設備屬環保署管轄,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左祥表示,豬農可以向各地方環保局標售廚餘,環保局也會查核豬農是否有相關設施,符合規定才能標售。但後續豬農是否確實加熱、設備使用情形為何、有無稽查,林左祥則表示,這是各地方衛生局的權責,目前環保署沒有相關統計資料,若農委會因應此波疫情需要協助,環保署會討論如何配合。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接受專訪時則指出,「過去我們都有在輔導(加熱)。廚餘養豬本來就不好處理,我們盡量不要讓廚餘進到養豬業,但這部分是環保署負責。如果疫情持續升高,我們可以去稽查廚餘有無按照程序蒸煮處理。」

若不養豬,廚餘往哪去?

不過若要禁掉廚餘養豬,眼下還有許多問題需待解決,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國共產出55萬噸廚餘,其中高達三分之二、約34萬噸養豬,每頭黑毛豬成豬期,每天可消化廚餘約 5~10公斤,也就是說,3000頭豬的養豬場每天可消化約30公噸廚餘,相當於10萬人的廚餘量。

黃正祥認為,廚餘賣給養豬戶,環保單位處理的成本低,但若廚餘不使用就變成廢棄物,交給清運業者得花更多錢處理,「用廚餘養豬對環保有貢獻」,環保單位理應輔導豬農、補助更好的設備協助處理廚餘。

林左祥表示,若農委會考慮防疫而禁止用廚餘養豬,這部分廚餘將朝堆肥、生質能源發展,目前臺灣已有六處規劃設立生質能源廠,臺中市快蓋好了,桃園市也已發包,其餘正在規劃中的還有臺北市、宜蘭縣、臺南市、高雄市。

養豬業消化了臺灣三分之二廚餘,若禁止廚餘養豬得先想好廚餘未來去處。

在生質能源廠蓋好前,林左祥表示,權宜之計是將廚餘送去焚化爐燃燒。他強調,現在的焚化爐燒一般廢棄物的量能足夠,燒廚餘也不會影響焚化爐壽命。

不過林左祥也坦言,以前廚餘可以賣錢,若禁止廚餘養豬,就變成要付費處理,但如果基於防疫考量,環保單位會配合。

禁止廚餘養豬,是否危及黑豬文化?

除了環保問題,禁掉廚餘養豬也可能危及本土黑豬產業存續。黃正祥以10多年飼養黑豬經驗解釋,黑豬腸道比較短,消化效率較差,廚餘的纖維高,比起玉米、大豆,更適合餵食黑豬。

他強調,黑豬會養12個月以上,是一般白豬的兩倍,長時間養殖的黑豬相當美味,肉質完全熟化,同樣是三層肉,黑豬吃起來不會油膩膩,白豬的脂肪就比較硬,內行人做刈包都會選用黑豬肉。

農民認為吃廚餘的黑豬肉質比吃玉米、大豆的豬好,具有在地特色可和洋豬區別市場。

王怡瑄也指出,黑豬吃一般的玉米、大豆飼料,和吃雜食飼料的肉質、口感大不相同,吃一般飼料的飽和脂肪會較高,較易凝固。

臺灣黑豬產業發展歷史超過百年,300多年前,中國福建、廣東居民帶來黑豬落腳臺灣,主要豬種有「頂雙溪豬」、「桃園豬」以及「美濃豬」,後來因引進外來白豬雜交和產業變遷,僅剩桃園豬被保留入「國家級保種種原族群」,黃正祥養的正是桃園豬。

10年前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朱有田也在屏東內埔、竹田一帶,發現六堆客家族群流下來的黑豬,基因獨特,具有入「國家級保種種原族群」的潛力,是客家人拜神時慣用的豬種,2015年屏東內埔毛豬產銷班第三班取得「六堆黑豬」商標權,成功突破洋豬競爭,在市場打出名號。

黑豬是臺灣特色豬種,如何兼顧防疫和產業文化,需有更多配套措施。

朱有田表示,黑豬具有臺灣在地特色,政府若要禁止廚餘養豬,應有配套措施,避免壓抑本土黑豬產業,例如提升養豬戶廚餘處理效率,確保消毒完整,輔導廚餘來源,不要有風險較高的飛機廚餘,「政府一定要了解這個產業系統性的運作方式,系統性考量,再去擬政策。」

他認為,廚餘養豬是重要的循環經濟,政府應該鼓勵、讓這個產業更完整,而不是抑制,但在防疫上的確需要更完備,趁此波疫情檢視廚餘養豬設備,是一件好事,農民在促進循環經濟之餘,也要理解自己對防疫有責任。

朱有田8月底正好到屏東和農民講習六堆黑豬的產業與防疫,他觀察,很多豬農其實都非常重視非洲豬瘟,會主動詢問、提醒彼此做好防疫,政府應再多跟農民溝通,謹慎看待非洲豬瘟會進來,做好沙盤推演,把危機變轉機,不要讓危機變成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