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防疫特寫】防堵非洲豬瘟重罰伺候,機場國門如何嚴查夾帶動植物產品闖關?

今年8月中國首度爆發非洲豬瘟,短短一個多月已在6個省18個農場陸續傳出疫情。根據防檢局統計,光是今年1月至8月,旅客違規攜帶動物產品入境共裁罰696件,其中就有將近一半來自中國。

防治龍眼雞今年最關鍵,防檢局:為免擴散,民眾發現請拍照、通報

8月下旬有民眾在五股、八里等地發現龍眼雞,防檢局接獲消息後隨即啟動緊急應變措施,進行噴藥、捕捉等處理。長期在金門關注龍眼雞的昆蟲生態攝影作家張永仁表示,今年為重要防治時間點,若沒有移除這波龍眼雞大發生,明年龍眼雞將有可能適應環境。防檢局也表示,處理疫情有兩個時間點,分別是現在以及明年8月成蟲之時。

自動化、溫室、哈密瓜、水耕、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傅名揚、智慧化、農業

靠數據、自動化環控及差異化取勝,只靠一人也能溫室生產精品洋香瓜

高雄市旗山區「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負責人傅名揚,7年前將智慧農業逐步導入農場的溫室,運用數據以及自動化環控系統,以精品作為市場定位,生產品質穩定的日本洋香瓜,單顆售價最高1,500元。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時常面臨人力短缺的農業環境之下,這兒的缺工問題並不存在,整個農場溫室的生產管理,只需傅名揚一人就可搞定。

虱目魚女王盧靖穎如何用創意「虱情話魚」?

虱目魚曾是餐桌主角之一,從早餐到消夜都能看到其身影,從魚頭到魚尾都能做出一道道精美料理,但由於虱目魚多刺,讓不會挑刺消費者敬而遠之。

花時間覓食、飯後玩遊戲,圈養黑熊也可以不「刻版」

臺灣黑熊阿里靜靜地靠著籠子,讓訓練師謝明穎打針、刷牙、點蚤不到,有一回阿里吃飼料時,牙齒不小心碰到謝明穎的手指頭,竟後退、愣了一下,後再小心用嘴唇將食物咬走。

防止馬鈴薯綠變,種植管理有一套

去年至今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因馬鈴薯綠變容易產生過量的天然毒性物質茄鹼,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標準制定限量規範,無論進口或國產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最快明年一月將上路。

料理的靈魂:走訪果菜市場,探索那些走進臺灣的異國香料

香料是料理的靈魂,近年來餐廳、食譜與市場菜攤香料的數量與種類增加,似乎反映變動的臺灣社會。走進臺北第一果菜市場,我們期待觀看香料批發的真實情況;並在零售批發市場裡頭,了解承銷人與臺北農產運銷公司間的網絡關係;最後再回日常生活中觀察香料與社會具體而微的變化。

【專家見解】面對非洲豬瘟產業發聲,吳昆民:做最壞打算,最好的準備

中國非洲豬瘟已累積13起疫情,美國、聯合國接連警告,非洲豬瘟恐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從事養豬、飼料和肉品事業的祥圃實業董事長吳昆民曾經歷過1997年口蹄疫,面對嚴峻的疫情,他特別站出來呼籲養豬業者「自己的產業自己顧」,這段時間豬農應減少應酬,盡量避免進出別人的豬場,同時呼籲政府,除了提防中國豬肉走私,也要注意其他國家的肉製品原料是否來自疫區國,要抱著「非洲豬瘟會來」的心態,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placeholder-light

活化舊空間、減緩長輩退化,看大學生如何洄游進社區居民內心

當農村面臨高齡化、人口外移等問題,該如何讓老年人可以減緩退化,甚至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成為一大難題。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進駐臺南市龍崎區龍和社區,發現當地因竹編產業而興盛一時,但面對人口外移、老化,社區出現許多閒置空間,團隊利用舊市場空間與居民舉辦假日市集,吸引遊客,也找回異鄉遊子,甚至讓關門已久的點心店重新開張,這些努力讓她們獲得第八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金獎的肯定。

【雜糧小學堂】嘉義新港黑豆:田裡的黑珍珠

隨著養生意識高漲,一時間,黑豆也成為許多人愛不釋口的聖品,舉凡黑豆水、黑豆漿等,都在養生的篇章中一再露面,「因為我們常說『見黑就補』。」嘉義縣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語調沉緩地解釋,傳統食補概念與現代養生知識結合,讓黑豆成為養生新星。而新港農會也於三年前催生黑豆契作,希望能讓在地農民多了種植選擇,並在這裡重燃一顆雜糧產業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