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18 頁
對抗黃葉病:臺灣首創組培苗,蕉農從土壤摸出硬道理
香蕉絕症黃葉病在臺落地生根50多年,臺灣從事香蕉研究的領頭羊台灣香蕉研究所屢創世界先例,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和多項香蕉抗病品種,揚名國際,專業蕉農們則練就一番改造土壤,與病共存的種植技術。據統計,目前全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平均約降到15%。
【漁業人物誌】虱目魚苗繁殖先鋒──曾雷強
虱目魚從魚肚、魚背肉、魚皮到內臟,盡顯美味,不僅是臺灣庶民尋常料理,也登上國宴殿堂。臺灣養殖虱目魚的歷史,長達300多年,而早期養殖虱目魚必須倚靠野生魚苗,然而喜歡魚也愛研究的曾雷強利用養成的虱目魚種魚,成功繁殖出魚苗,創下全球先例。
臺帛協商8年突破檢疫與物流,北農可望11月底運銷農產品讓帛琉民眾嚐「鮮」
歷經八年協商,帛琉與臺灣農產品貿易成功邁向新里程碑。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在9月13日與帛琉與當地最大超市之一Surangel & Sons Company首度簽訂合作協議書。初步確定34項臺灣蔬果將在11月底運抵帛琉,將為長期依賴美國進口的帛琉農產品市場帶入新氣象。然在帛琉要求的檢疫條件之下,如何讓數十項蔬果在1度c冷藏16天的運輸下仍保有品質,也將是臺帛蔬果貿易是否能成功的一大考驗。
【飽讀好書】《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紀伯倫(Kahlil Gibran)名句的下一句是「我們將它們砍下造紙,用以記錄我們的空虛。」對一般人來說,樹是讓日常生活得以運轉的工具,但攀樹人靠著繩索、繩結、鉤環、吊帶、滑輪等工具慢慢靠近樹,為的只是作者日後在訪談中提到的一句話:「讓樹定義我們。」
高市海洋局妙點子:用超商百元禮券讓海洋廢棄漁網「現形」
高雄市海洋局每年打撈上岸的廢棄漁網將近2,000公斤,為避免少數漁民隨意棄置漁網到海裡,今年5月推出奬勵廢棄漁網回收再利用計畫,漁民回收10公斤漁網即可兌換100元禮券。結果4個月下來,總共回收42公噸廢棄漁網,佔過去全臺廢棄漁網總回收量的42%。
「共好市集」讓農場主與農校生合作,在知名百貨創三贏行銷
中秋節將至,由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的「共好市集」,9月15與16日在臺南遠東百貨成功店,邀請神農獎得主、農村好物獎得主等8家廠商推出近50支中秋節應景農產品與加工品,並且讓高職農校學生見習農產品行銷。
你不可不看臺灣香蕉與病害搏鬥半世紀的連續劇—黃葉病
不只人有機會罹癌,超市常見的香蕉,也容易得到素有癌症稱號的「黃葉病」。黃葉病無藥可醫,1970到1980年代全盛時期,臺灣每10根香蕉最高有7根會罹患此病,嚴重衝擊蕉農收益,也影響到臺蕉銷日的貨源穩定,當年臺蕉種植面積一度從5萬公頃跌至9千公頃。
檸檬噴藥有撇步,跟著產銷班達人這樣做
依據105年農業統計年報,全臺檸檬栽培面積為2,790公頃,其中高屏地區占2,175公頃居全國之冠,近年來栽培面積仍持續增加中。隨著消費市場對食安的重視程度提高,農友對果園健康管理亦逐漸重視,許多農友開始利用綜合防治技術達到農藥減少施用的目的;加上檸檬原汁加工廠提高無農藥殘留檸檬果實的收購價格,間接影響農友噴藥習慣,以達到農藥殘留未(無)檢出(ND)為目標,讓消費者購買時更加安心。
東部文旦策略聯盟成軍,將搶攻外銷及加工市場
文旦年年都有產銷失衡的壓力,農委會預估今年產量將比去年多一成,為解決產銷問題,農糧署輔導東部地區成立文旦策略聯盟,成軍首日便交出亮眼成績單。今年8月底前,臺灣共出口1,894公噸文旦,有7成以上都來自宜蘭、花蓮、臺東三個地區,目前聯盟分為生產控管、加工媒合、內銷通路、外銷通路及休閒及文化5小組運作,正積極結合產區業者生產優質文旦、穩定價格,並研發加工品、開發旅遊活動,讓文旦與中秋節脫鉤,成為一整年都可以食用與使用的產品。
小國如何創造大農業?南方農業論壇:團隊合作與策略聯盟是關鍵
高雄市農業局每2年辦理1次的「南方農業論壇」,9月14、15日兩天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舉辦第4屆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小國大農業:逆勢突圍創造大商機」,邀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性農企業代表跟臺灣農業產官學界交流。面對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荷日代表均強調團隊合作及策略聯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