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18 頁
菇蕈廢棄太空包、雞糞發酵作堆肥,種出肥美高挑茭白筍
中秋節快到了,許多人都會烤茭白筍來吃,南投埔里是臺灣茭白筍栽培重鎮,許多農民採友善、有機栽培,但可以選擇的肥料較少,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下稱臺中場)利用周邊菇農、雞農的廢棄太空包、雞糞,添加木黴菌發酵製成堆肥,成功讓廢棄物變黃金,施灑在茭白筍田,美人腿更肥美高挑,增產近三成,筍肉率也多了8%,整體肥料用量竟還減少三分之一,可望成友善、有機栽培茭白筍利器。
聽到農藥殘留就害怕?破解迷思,理性解讀「農藥檢驗報告」免恐慌
農藥使用與殘留相關議題日漸受到大眾重視,消費者在擔心食安問題之際,其實可以透過了解而避免受坊間傳聞誤導。在前一則「農藥檢驗報告停看聽,只看N.D.還不夠!」新聞之後,本篇接續說明農藥殘留檢驗報告中,消費大眾關心的農藥檢驗殘留數值與農藥相關迷思。
走入山間聚落,傳統智慧加乘現代科技,看見臺灣林下經濟多樣性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長年協助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指出,雖然現行《森林法》尚未正式認可林下經濟,但並不是只有國有林班地或林業用地才能推動林下經濟,「很多偏鄉的農牧用地因為人口外流或老化,早已廢耕多年形成次生林或轉為造林地,這些地區都可以先嘗試。」
適值大蒜種植期,農委會籲合理種植再辦理登記
本(107/108)年期大蒜已於9月上旬開始種植,為穩定明(108)年大蒜產銷,農委會農糧署籲請農民按去年面積減種1成,切勿搶種,並請於9月15日至11月15日間,向地籍所在地農會辦理種植登記,以保障自身權益。
稻草免燒,苗改場研發新型芽胞桿菌一週內分解
文/林慧貞 首圖攝影/黃世澤 空污近幾年引發民眾強烈關注,農民收割後直接焚燒稻桿當肥料,產生空污和交通安全疑慮 […]
【香蕉黃葉病】系列報導
放眼國際,黃葉病也曾讓全球香蕉貿易產業大洗牌。20世紀初,原本流通世界的主要品種大麥克蕉(Gros Michel),生產重地拉丁美洲因染上黃葉病幾乎全毀,與臺蕉同主力品系的華蕉(Cavendish)因為對當年的黃葉病免疫,口味受市場喜愛又耐運輸,趁勢取而代之,步上全球商業香蕉品種的王位。
對抗黃葉病:臺灣首創組培苗,蕉農從土壤摸出硬道理
香蕉絕症黃葉病在臺落地生根50多年,臺灣從事香蕉研究的領頭羊台灣香蕉研究所屢創世界先例,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和多項香蕉抗病品種,揚名國際,專業蕉農們則練就一番改造土壤,與病共存的種植技術。據統計,目前全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平均約降到15%。
【漁業人物誌】虱目魚苗繁殖先鋒──曾雷強
虱目魚從魚肚、魚背肉、魚皮到內臟,盡顯美味,不僅是臺灣庶民尋常料理,也登上國宴殿堂。臺灣養殖虱目魚的歷史,長達300多年,而早期養殖虱目魚必須倚靠野生魚苗,然而喜歡魚也愛研究的曾雷強利用養成的虱目魚種魚,成功繁殖出魚苗,創下全球先例。
臺帛協商8年突破檢疫與物流,北農可望11月底運銷農產品讓帛琉民眾嚐「鮮」
歷經八年協商,帛琉與臺灣農產品貿易成功邁向新里程碑。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在9月13日與帛琉與當地最大超市之一Surangel & Sons Company首度簽訂合作協議書。初步確定34項臺灣蔬果將在11月底運抵帛琉,將為長期依賴美國進口的帛琉農產品市場帶入新氣象。然在帛琉要求的檢疫條件之下,如何讓數十項蔬果在1度c冷藏16天的運輸下仍保有品質,也將是臺帛蔬果貿易是否能成功的一大考驗。
【飽讀好書】《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紀伯倫(Kahlil Gibran)名句的下一句是「我們將它們砍下造紙,用以記錄我們的空虛。」對一般人來說,樹是讓日常生活得以運轉的工具,但攀樹人靠著繩索、繩結、鉤環、吊帶、滑輪等工具慢慢靠近樹,為的只是作者日後在訪談中提到的一句話:「讓樹定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