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黃葉病:臺灣首創組培苗,蕉農從土壤摸出硬道理

文/ 郭琇真 攝影/ 謝佩穎

香蕉絕症黃葉病在臺落地生根50多年,臺灣從事香蕉研究的領頭羊台灣香蕉研究所屢創世界先例,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和多項香蕉抗病品種,揚名國際,專業蕉農們則練就一番改造土壤,與病共存的種植技術。據統計,目前全臺灣蕉園黃葉病罹病率平均約降到15%。

研發組織培養蕉苗延緩擴散速度,抗病品種降低感染風險

香蕉因為採無性繁殖,其球莖會長出許多吸芽,過去農民多半會將吸芽苗挖出,再行種植。台灣香蕉研究所發現,若蕉農自感染黃葉病的蕉園挖吸芽苗再種,會讓病原菌傳播得更快,如果是種在新農田,有極大機率也跟著遭殃,於是他們在1983年創世界首例,研發出「組織培養蕉苗」。

台灣香蕉研究所健康種苗培育組劉盛興表示,所謂的組織培養蕉苗是先在田間挑選優良植株,取其吸芽苗帶回無菌室分切,吸芽苗中間會有生長點,切開生長點可產生不定芽,便可放入培養瓶內進行培養和馴化。

組織培養蕉苗會先在田間挑選優良植株,取其吸芽苗帶回無菌室進行繼代。

以此類推,台灣香蕉研究所總共繼代6代,1瓶培養瓶會有10個以上不定芽,分別經過室內馴化室及室外馴化場馴化後,就可移植到苗圃栽種,等到蕉苗約長至15公分高便可賣給農民。從吸芽苗開始繼代增殖,每階段需時1個月,再加上馴化、苗圃種植,整體蕉苗製作時間約8~10個月。

不過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說,組織培養蕉苗雖確保農民栽種的種苗是健康種苗,卻只能延緩發病速度,無法降低蕉園染上黃葉病的風險,因為土壤若過於酸化或排水不好等,即便是新農田仍有可能感染黃葉病。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台灣香蕉研究所在研發組織培養蕉苗時發現,蕉苗生長激素約有3%~5%會誘發其體細胞產生變異,從中有機會找到一些抗黃葉病的品種。

經過多年繼代選育,1992年台灣香蕉研究所正式推出台蕉1號,推廣初期栽種面積曾廣達1千公頃,但因為其對土壤、氣候適應力較差,抗病性容易因栽培管理不當或土壤病菌密度升高而減弱,逐漸退出蕉農的栽種選項。

組培苗經室內、外馴化後,得移植到苗圃進行栽種。

這20多年來,台灣香蕉研究所陸續透過北蕉的體細胞變異育種技術,培育出台蕉3號、寶島蕉、台蕉5號、台蕉7號等抗黃葉病品種。有的植株較矮,假莖較粗壯,具有耐風和省工的優點,像台蕉3號;有的則是產量高,像寶島蕉每株果重最多可達45公斤,約是北蕉2倍,但因為生長期要13.5個月,比北蕉長,再加上抽穗期防治花薊馬比較費心,並不太受蕉農喜愛。

目前最受蕉農廣泛種植的是台蕉5號,俗稱玉山。趙治平說,台蕉5號從種到採收差不多1年,產量和北蕉差不多,果形、風味和北蕉很像;在外銷上,和北蕉混裝也不會有太大差異,所以即便有其他品種抗病性、產量比它高,但蕉農受市場影響下,還是比較喜歡種台蕉5號。

土壤改造摸出硬道理,蕉農學習與黃葉病共存

與此同時,蕉農間逐漸練就出一番與黃葉病共存的管理技術。像高雄市旗山區蕉農郭文明,因長年供應的日本IPM西本株式会社指名只收北蕉,這些年來他雖然沒有改種其他抗病品種,卻逐漸從土壤摸出一套「硬道理」。

郭文明指出,以前化學肥料都撒很重,其中的硫酸鹽和氯會讓土壤酸化、硬化,黃葉病喜歡待在這種環境,所以選擇一些比較鹼性的肥料或是有機肥料,調整土壤酸鹼值,大概拉到6或5.5以上,蕉園罹病率比較不會那麼高。

除了土壤管理,郭文明目前原則上第1年和台灣香蕉研究所買健康種苗,第2年留吸芽苗種植後,就會更新1次,也就是買健康種苗重種,這樣黃葉病到第2年大概能控制在2成左右。

至於罹病的香蕉植株,「我們就不管它,讓它枯掉,因為即便移除掉,土壤裡還是有菌,若不幸傳播很容易整片都是黃葉病。」碰到這狀況,郭文明會特別在罹病植株的土壤周圍下功夫,調整酸鹼值,讓病原菌不好生存。

採收下來的香蕉串得用推車運送到包裝場進行分級、選別。

栽種台蕉5號、台蕉7號等抗病品種的屏東縣蕉農余致榮則要求自己,種植第1年蕉園黃葉病的罹病率不可超過3%,如此連作到第3年才有可能將罹病率控制在2成以內。

余致榮和郭文明一樣首重肥培管理,多放有機肥料、少放化學肥料,進行土壤改良,他說關鍵在於施肥過程不要讓根系受損,因為一旦根系受損就有機會讓病原菌跑進來,罹病率自然會提高。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項「法寶」,是3年輪作水稻時,他會將水稻收割後的稻稈當作翻土肥料,而不是焚燒,第2期作休耕種田菁等綠肥,第3期裡作時則種豆科植物。
「你看稻稈、田菁、豆莢通通都是天然的有機肥料,再回來種香蕉時,土壤會很肥沃,化學肥料自然就少放。」余致榮10多年操作下來,土壤酸鹼值已經從4.6慢慢拉升到6.2,接近中性,黃葉病不太喜歡這種環境,但對香蕉來說經過1年水稻輪作,土壤間隙變大了,根部會長得更健全。

此外,余致榮強調,灌溉方式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黃葉病會隨著水流蔓延,他的蕉園現在都以噴灌取代傳統從水頭流到水尾的模式,噴灌管線一次拉到底,灌溉時統一到水,就可減少黃葉病蔓延的速度。

在屏東縣種有40公頃香蕉的余致榮這些年逐漸摸出與黃葉病共存的土壤管理模式。

余致榮在處理黃葉病感染的蕉株時,一樣採取「不管它」模式,但會盡可能減少機械傷害,也就是人員在操作時會特別用另一組機具進行處理,或是刀具用完要再消毒過,避免病原菌交叉汙染。

「面對黃葉病,誰都無法獨善其身,所以在投資香蕉產業上,我認為是要用一期投資、長遠攤提的角度來看待,好好將土壤根本照顧好。」余致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