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農藥殘留就害怕?破解迷思,理性解讀「農藥檢驗報告」免恐慌

文、攝影/ 林佑徽 製表/ 黃逸淳、鄭淳中

農藥使用與殘留相關議題日漸受到大眾重視,消費者在擔心食安問題之際,其實可以透過了解而避免受坊間傳聞誤導。在前一則「農藥檢驗報告停看聽,只看N.D.還不夠!」新聞之後,本篇接續說明農藥殘留檢驗報告中,消費大眾關心的農藥檢驗殘留數值與農藥相關迷思。

農藥殘留檢驗數值有何涵義? 如何解讀看這裡

一份農藥殘留檢驗報告中,會揭露「檢驗項目」、「檢驗結果」、衛福部食藥署所訂定的「定量極限」,有些檢驗單位則一併提供同樣由衛福部食藥署所訂定的「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供參考。

當檢驗項目的檢驗結果數值小於定量極限時,檢驗報告上就以「未檢出」(Not Detected)表示,反之,當檢驗結果數值等於或大於定量極限時,就會揭露殘留數值。

農藥殘留檢驗報告示意圖。

以上圖為例,「第滅寧」的檢驗結果恰好等於定量極限,均為「0.01ppm」,因此揭露了數值,而「撲滅寧」則是小於定量極限,或未檢測到,因此顯示「未檢出」。

聽到農藥殘留就害怕? 重點在「是否超標」

對消費者而言,可能會擔心「第滅寧」的殘留量並不是「未檢出」,是否有食安疑慮? 其實,食藥署已根據「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可容許攝入量值(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國人對各類作物攝食量與田間實驗等評估基準,也就是考量長期攝取風險管理原則訂定各種農藥之殘留容許量。其中,ADI是指經過動物實驗,並考量動物與人體差異所估算,人體持續每日食用,也不會造成對身體危害的攝食量。

因此,在此例中,「第滅寧」的法定殘留容許量是0.2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檢驗得出殘留量是0.01ppm,尚未超過殘留容許量,也就是不會超過ADI,無須過度擔心危害健康。

前高雄農業改良場場長、現任環虹錕騰科技(股)公司副總經理林景和(左)認為面對農藥議題需有更多思辨能力。

前農委會高雄農業改良場場長、現任環虹錕騰科技(股)公司副總經理林景和指出,科技與檢驗技術愈來愈進步,如「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可偵測到十億分之ㄧ(1 ppb)含量的物質,但是1ppb所指的濃度有多少呢?食藥署曾公告說明,1 ppb的含量或濃度等於是「在一個長25公尺、寬17.5公尺、深1.3公尺的游泳池中,投入1顆止痛藥普拿疼所溶解後的濃度」。因此,林景和建議消費者不必過度害怕農藥殘留,而是轉換成思考「殘留多少量、是否超標」。

農藥檢驗可作為農民自主管理依據,消費者看待農藥使用應以科學為基礎

常在臺北市希望廣場參加展售活動的「牛角灣巧克力咖啡農園」負責人賴錫賢,本身使用自然農法,但經常協助其他實施「安全用藥」的農民顧攤解說,他觀察到「消費者聽到農藥就怕,對農藥殘留量也不會有幾ppm的觀念。」消費者只要聽到「安全用藥」,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有用農藥就是會殘留」,消費意願就降低了,讓這些「安全用藥」的農民疲於說明。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熱帶果樹系主任李文立表示,其實農作物栽培管理使用農藥的邏輯,如同人類生病需要吃藥,或為了預防疾病而食用保健食品,無須過度恐懼。但就跟人類吃藥一樣,使用「過量」就會產生危害。

內裝檢液的定量瓶,正準備接受重金屬殘留檢驗。

針對農藥的安全使用,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制定的「植物保護手冊」,針對水稻、果樹、蔬菜等各種作物病蟲害,有詳細的化學性農業藥劑調製施藥方法建議,依循參考就能避免使用過量。而農民也能透過農藥殘留檢驗,來確認自己生產的作物是否有農藥殘留超標風險,這也是自主管理方法之一。

林景和觀察,早年農民需有政府補助的誘因才會接受農藥殘留檢驗,但近年愈來愈多農民主動送檢,其主因就是有自主田間管理的意識,以及對於品牌信譽的追求。

為了友善生態和國人飲食安全,推動產銷履歷和有機農業政策已是國家既定方向,但農業轉型無法一蹴可幾,面對農藥施用和檢驗,農民與消費者都可轉換心態,以科學角度合理看待。欲了解各種農藥之殘留容許量、各類作物核公告禁用農藥等資訊,可至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查詢。

農藥殘留常見迷思對照表。

延伸閱讀

何謂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超標就等於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