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飽讀好書】《全世界孩子都想上的自然探險課: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教育與成長指南 》

人類已經比過去更能理解大自然的運作,例如生態系統運行的方式,以及生物是如何走向滅絕,要改善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方式,必須鼓勵孩子與大自然建立關係,還有什麼比在戶外進行遊戲,從中快樂學習、沉浸於與自然生態元素充分融合的奇妙體驗更有效呢?

減碳、護土又可扶貧,綠色經濟「竹實力」席捲全球

日本豪雨成災、香港和菲律賓遭山竹颱風肆虐,全球都為了天災傷透腦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政策和計畫協調資深主任Martin Frick在今年9月的世界竹籐大會上特別點名竹子是綠色產業,與紅樹林有相似的功能,可調節二氧化碳,還能取代混凝土和鋼材,成為永續建築,甚至「賦予農村婦女權利、消除貧困、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提供糧食和住宅,竹子真的有無限潛能」

抗病種苗前進國際,台灣香蕉研究所今年成立衍生公司

臺灣香蕉產業走過半世紀的黃葉病罹病低潮,造就台灣香蕉研究所研發出獨步全球的抗病種苗,近10年來不僅供應蕉農穩定蕉園病情,還外銷非洲莫三比克、菲律賓等國,看好國際市場潛力,今年他們正緊鑼密鼓籌備,預計成立衍生公司,為臺灣香蕉種苗產業開打國際戰。

從餵食胡蘿蔔、地瓜到橄欖渣,花田喜彘客製化飼養「橄欖六白豬」PK鹿兒島與伊比利

一般豬吃的飼料以玉米和大豆為主,沒想到近期卻有豬農拿橄欖渣餵豬,永隆牧場第三代張勝哲去年引進肉質聞名全球與鹿兒島黑豬同源的六白豬養殖,並參考多份研究報告,嘗試在六白豬上市前一個月餵食橄欖渣,還提供放牧空間,讓豬吃的好、住的好,這方法不但讓橄欖渣廢棄物能再利用,飼養出來的豬肉品質也多了一股清甜風味,未來他希望建立客製化養豬模式,打造屬於臺灣風味的品牌豬。

多方創意集發!激盪農業好點子對決現實難題

近年來,群眾集資正夯,農業創新創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假如試著把這兩者結合,又會激出什麼樣的新火花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從2015年開始,連年舉辦「農業好點子 群眾集資競賽」,因此,各類農業創新好點子更有機會浮出檯面,再透過募資平台蒐集資源,使得這些創意不再只是計畫書上的藍圖,還能真正落實,甚至翻轉部分農業現況。

展現幸福農業的創新思維,「2018中臺灣農業博覽會」將於本週盛大登場

即將於9月22日至10月14日登場的「2018中臺灣農業博覽會」(以下簡稱中農博),今年首度由苗栗縣主辦、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聯合協辦,並以「幸福農業新時尚的創新思維」為主軸,從「新傳承、新價值、新世代」達到「與農共生、與食共進、與環境共享」的「安全、友善、幸福」的農業新世代。農糧署表示,今年的農業博覽會展館設計涵蓋了幸福苗栗、花現臺中、彰化優鮮、品味南投4大農業主題館,期盼全民一起參與農業,瞭解中部4縣市的農特產品、農業文化及農業科技發展。

無法忘懷家鄉石滬,菊島女孩轉學回鄉盼重振漁業文化

沒有石滬就娶不到老婆?石滬捕的魚可以換一棟房子?這些流傳在澎湖的故事,訴說著石滬和澎湖人密不可分的情感。

新增16類食品業者須提食安監測計畫,10月上路

臺灣接連爆發戴奧辛雞蛋、破殼蛋作液蛋等食安事件,食藥署原公告17類食品業者須定期自主檢驗、提交食品安全監測計畫,今再擴大納入16類食品,須自主檢驗的食品業者新增7209家,蛋製品也列入其中,不過強制檢驗項目仍是以往常驗的動物用藥、重金屬殘留等等,並未要求檢驗裂殼、破殼蛋品質。新規定10月1日上路,違反最高可罰300萬臺幣。

新生物肥料誕生,甲殼類動物、昆蟲外骨骼幾丁質,將成生物肥料中永續新成分

慣行農業使用化學肥料——無機氮肥,對水、空氣可能造成污染,導致土壤降解及加速全球暖化。尋找開發更有效、對環境友善的有機肥料,是農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運用天然、生物可分解的生物聚合物,將成為無機氮肥的永續替代品,減少其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擺脫罐頭食物,臺灣技術團與醫療團助帛琉孩童吃鮮蔬減重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與帛琉超市上週首度簽訂農產品訂單,不過早在這之前,臺灣蔬果就在帛琉校園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