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洛神花出現黃化、簇葉?小綠葉蟬伺機蠢動,須嚴防洛神菌質病害

臺東縣為洛神葵主要產區,部分地區洛神葵植株出現輕微的黃化、簇葉等情形,在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臺東場)近期監測調查之下,發現為二點小綠葉蟬所造成的菌質體病害。為避免病害繼續蔓延,臺東場也呼籲農友加強巡視田區,於二點小綠葉蟬族群尚未建立前採行適當防治措施,以減少損失。

不讓阿薩姆紅茶獨占主流,茶改場推出小葉種紅茶「臺茶23號」主攻高端市場

臺灣曾是茶葉出口大國,尤其日治時期從印度引入種植的臺茶8號(阿薩姆)更成為外銷主力商品,但受到人工與生產成本上漲等影響,缺乏國際競爭力,再加上市場興起流行高山烏龍茶,使得臺灣紅茶退出國際市場,甚至在國內沉寂許久。

陳志峰:走向友善、吃進在地,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畜牧政策?

位在太平洋邊上的寶島臺灣,土地多山,人口密集。在有限的耕地與居住空間之下,可以看到從過去四、五十年前的後院養豬養雞,發展到現在把動物集中在負壓廠房內飼養,畜牧場與居民比鄰而居,造成許多衝突。

滅鼠不毒害老鷹,業者引進天然老鼠藥共創雙贏

俗稱「老鷹」的黑鳶全臺剩600隻,因生性愛吃腐肉,傳出不少老鷹吃到被鼠藥毒死的老鼠,慘遭二次毒殺。為保護黑鳶,防檢局2015年起取消「全國滅鼠週」,2016年不再補助老鼠藥,今年起更停止老鼠藥「共同供應契約」,地方政府買老鼠藥必須自行採購;農藥業者也引進玉米梗原料的天然老鼠藥,老鼠吃了腸堵塞,黑鳶吃鼠屍不會有影響;屏科大則實驗用猛禽防治鼠害。多管齊下,只盼老鷹重現天空。

不再愁無工,農業機械全省服務平台首上線

為活用國內農業機械資源,農委會建置「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平台(http://eoi.afa.gov.tw/),在全國成立14個「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首波就有2千多台農機加入服務。農民只要上網,就能看到耕地周遭的農機具種類與業者名稱,代耕的農機主可透過定位,直接導航到工作目的地,看到工作地號與面積,大大增加媒合成功率。

「黑潮」抽檢高雄外海污染「酚」不尋常,海保署擬列入水質監控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5月底啟動島航計畫,航行臺灣一周檢測海域環境,航行過程中在高雄紅毛港外海看到不明泡沫漂流帶,經採樣檢測後,發現「酚」含量超過海洋委員會公告標準2倍,協助分析資料的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孟培傑表示,許多酚類物質為環境賀爾蒙,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泌尿系統,一般來源為工廠排放。

都會園藝服務業市場有前景,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從高職農校扎根找人才

誰說只有農家子弟才能從事農業?誰說都會區的農校學生只會拚讀書升學?這個暑假即有雙北地區高職農校園藝科兩位畢業生投入職場獲得約僱聘用,他們的工作態度表現與專業技能不但獲得聘用單位肯定,年輕人的創意構想也常讓「大人們」眼睛一亮,為組織單位帶入新的活力。

缺工荒下導入智慧管理,臺灣茶產業能否脫胎換骨?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

小胡瓜「夏青」、「夏植」具有耐熱、早花優勢,適合夏秋兩季栽種

隨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在這日益暖化環境下,夏季小胡瓜面臨到高溫的生產限制,進一步影響到了生長品質。一般而言,小胡瓜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當生長環境的溫度高於35℃便會造成生理失調,影響雌雄花的著生及果實形狀和品質,像是果柄變長、橫徑變小、果長縮短、尖尾瓜、蜂腰瓜等畸形瓜比率增加,並且容易形成苦味瓜。對此,經歷了多年來的試驗及改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分別選育出適合於夏季栽種的品種「夏青」(高雄3號)以及「夏植」(高雄4號)。

placeholder-light

封島三年後開放,基隆嶼將營造為環境生態教育場域

基隆嶼過去以觀光聞名,春夏季有野百合盛開,垂直岩壁佈滿百合花盛景,秋季時,則有金花石蒜盛開,是基隆嶼最迷人的生態旅遊特色,曾創下單年度有7萬名遊客造訪,但因其地理位置易受風浪影響,接連颱風摧毀基隆嶼碼頭,基隆市政府考量安全因素決定封島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