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抽檢高雄外海污染「酚」不尋常,海保署擬列入水質監控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5月底啟動島航計畫,航行臺灣一周檢測海域環境,航行過程中在高雄紅毛港外海看到不明泡沫漂流帶,經採樣檢測後,發現「酚」含量超過海洋委員會公告標準2倍,協助分析資料的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孟培傑表示,許多酚類物質為環境賀爾蒙,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泌尿系統,一般來源為工廠排放。

海洋委員會保育署(下稱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仍無法確定酚的來源,目前酚未列入「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 」的必要檢測項目內,研議未來將針對酚進行全臺背景值調查,並列為必要檢測項目。

許多酚類物質屬於環境賀爾蒙,影響人體神經系統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今年5月底開啟「黑潮二十・島航計畫」,從花蓮啟航繞臺一周執行全臺海域調查,設定「塑膠微粒」、「溶氧量」、「水下聲景」為三個主要研究項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島航計畫的初步調查成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島航計畫團隊航行過程中,在西南海域看到有油汙帶及發現高雄市紅毛港外有不明泡沫漂流帶,汙染綿延1公里,送檢後發現「酚」含量高達0.0123毫克/公升,已超過海洋委員會公告的丙類海域海洋環境品質標準其水質項目及標準值,酚含量標準應在0.005毫克/公升以下。

島航團隊將不明泡沫送檢,發現當中含有酚,無法確定來源。

事實上,自然界中本來就有酚類化合物存在,主要與植物生命活動有關,但酚類化合物也常用於工業作為原料或添加劑使用,包含煉油廠、木材加工廠、造紙廠、製藥廠、化工廠都會使用到酚,而環境酚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有機會造成大氣汙染、土壤汙染,或水汙染。

孟培傑協助島航團隊分析高雄紅毛港外海的泡沫物質檢測報告,他指出,酚類物質一般來源為煉油廠、製藥廠、化工廠等,會影響水中生物甚至是人體健康,許多酚類物質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俗稱環境賀爾蒙,相關單位應追查來源,目前從單一樣本無法判定其來源,具有潛在風險。

孟培傑進一步說明,雖然酚經過海水稀釋後,含量會降低很多,但仍會經過食物鏈累積,產生放大效應,進而影響人體神經系統與泌尿系統,許多酚類物質在國際上被列為內分泌干擾物質,也被廣泛討論,例如存在於殺蟲劑、防霉劑裡面的TBT(三丁基錫類)就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

海保署研議調查酚的全台背景值

黃向文表示,第一時間接獲消息後,立即協助團隊送檢廢水樣本,發現「酚」含量超過標準,有可能來自植物或工業廢水,目前酚的來源仍需調查。

依據《海洋污染防治法》規範,環保署在全臺設有105個監測點,各縣市政府也設有監測站,今年高雄市政府在外海及港口的監測站,就曾檢測海域中的酚值,第1季海域水質定期檢測並未測出酚。

黃向文說明,結果顯示基本上海域狀況還好,但該案離港口較近,船舶進出頻繁,推測與船舶排放廢污水、壓艙水、或是與工業廢水混合之後的結果,除非當下看到特定船舶排放,不然很難找到特定汙染源。

黃向文表示,該案附近有漁港、商港,會與交通部航港單位、漁業署討論從源頭管制船舶廢汙水排放,預防後端海域汙染。

張卉君表示,不明泡沫帶綿延1公里,往來船隻竟未發現與通報,令人納悶。

目前法規尚未將酚列入必須檢查項目,未來海保署也考慮針對「酚」進行全臺背景值調查,將酚列為必要檢測項目。

她也強調,海保署會建立完整檢舉機制,一般民眾在海上發現污染可通報海巡單位協助,但仍需專業人員協助檢測,包含樣品保存、環境控制等,需建立規範才能作為裁罰標準,會再與交通部航港單位、環保署稽查單位、漁港主管單位、地方縣市政府合作,這部分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可建置完成。

臺灣近八成海域出現海漂垃圾

島航計畫也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團隊合作,調查臺灣海域海面漂流垃圾,參與計畫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生邱靖淳指出,在海上航程12天調查期間,透過目視法隨機挑選海面,紀錄所見漂流垃圾種類及數量,每次調查15分鐘至30分鐘,總調查長度達670公里,總時間為31.5小時,共有87筆資料,記錄到698件垃圾。

航行過程中也發現到基隆市北海岸、嘉義八掌溪口、高雄與小琉球都有出現垃圾漂流帶,無法計算垃圾數量。

海漂垃圾以塑膠占比最高,有部分區域出現垃圾漂流帶,無法計算數量。

邱靖淳表示,調查期間共有76%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各海域海漂垃圾以塑膠佔比最高(66%),其次為保麗龍(17%),鋁箔包、加工木材及玻璃瓶罐(10%),另外也有漁業用具(7%),若單以塑膠類來分析,前3名為塑膠包裝、食物容器/餐具、寶特瓶,共占塑膠類的67%。

「原本以為花東海域會比較乾淨,但有發現幾個點垃圾量蠻多」,邱靖淳回顧調查過程指出,臺灣過去著重在海岸垃圾,而海面及海底垃圾的相關調查較少,像是航行到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發現塑膠椅、洗衣精空罐等家庭垃圾,很明顯與周遭生活環境有關。

她表示,海面漂流物研究調查將持續到年底,希望能進一步解釋海漂垃圾的時空分佈與可能來源,有文獻資料指出,曾文溪以北的地區可能受到海流影響,漂流木容易彙集到北海岸,而高雄、高屏溪以南地區則會累積在高雄到鵝鑾鼻一帶,但目前無法確定東部發現的垃圾是來自當地,或是隨著黑潮從其他國家飄過來。

張卉君指出,島航計畫共計在海上航行14天,停靠10個縣市13個港口,針對重要河川出海口及附近水域共建立51個檢測點,最快預計年底會公布完整研究結果。

海保署:9成海洋垃圾無法回收

海保署今天也公布107年上半年各縣市海洋垃圾處理成果,海洋垃圾清除總量達55公噸,包括岸際垃圾32公噸,海漂垃圾16公噸,海底垃圾7公噸。

海保署分析海洋垃圾種類發現,資源垃圾占7.4%(寶特瓶2.9%,鐵罐1.1%,鋁罐0.7%,玻璃罐2.4%,廢紙0.3%),非資源垃圾占92.6%(竹木10.7%,保麗龍6.8%,漁網漁具8.0%,其他無法分類之垃圾67.1%),顯示海洋垃圾大多屬無法回收之物質,除須付出清運成本,還須負擔焚化處理費用等。

各式淨灘活動總能清出大量垃圾,絕大多數都無法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海保署)

海保署表示,107年下半年將持續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及各縣市合作推動無塑海洋相關政策,共同清除海洋垃圾並鼓勵環保艦隊運作,並持續分析海廢分布及組成,彙製重要清除熱點,進一步思考未來海洋污染防治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