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專家見解】以國安層級應對中國非洲豬瘟疫情,黃金城:臺灣需準備長期抗戰

國內廚餘養豬大多是黑豬,白豬很少用廚餘養。真正拿廚餘來養豬的數量很少,一般大型或企業化養豬不願意,第一麻煩,第二味道不好,第三要去收廚餘,一般會用廚餘養的都是幾十頭的小廠,當副業在養,才會去收廚餘,或者有固定的廚餘來源,例如阿兵哥、學校,不然現在飼料那麼便宜,金門養豬戶就是用阿兵哥廚餘養。

【舞春的食農科普】心法大公開!陪著老師做食農推廣,讓教育回歸初心

「將植物種下去拍張照,剩下的工友阿伯會幫忙弄」、「趕快做完就可以回到教室休息了」這是在課程中時常聽到的吆喝,不免讓人憂慮。食農教育並不是為了種出美美的蔬菜或是達成什麼成就,而是藉由在農田或園圃環境中動手做的過程,激發學童對食物與土地的情感、運用栽培農作物的歷程為素材,建構學童的觀察力,在每一次操作中練習到各種大、小肌肉的動作技巧,同時增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

水產養殖小細節大學問,文蛤攝食判斷不易,策略管理改善養殖環境

目前臺灣對文蛤生物學認識不足,未有標準判斷是否生病,一旦發生大量暴斃,往往無法收拾。文蛤濾食行為,由於鰓組織、口部被外套膜和雙殼包住,無法直接觀察,不像魚蝦養殖可直接觀察攝食行為。再者,其糞便和擬糞大都附著於底泥,不像魚蝦糞便懸浮於水中,造成養殖管理上判斷是否攝食的困難。

【823暴雨事件】投保「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保險」,19張保單已展開理賠

除了水產農業保險,台產也在今年7月,針對屏東8個鄉鎮,推出「颱風風速及降水量參數蓮霧保險」,理賠條件是連續120小時累積降雨量達到600毫米以上,目前尚未達到門檻,台產正密切監測屏東地區降雨情況。

蕎麥體驗活動設計工作坊,開發部落休閒產業新商機

此次透過蕎麥體驗活動設計工作坊,引導部落農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發展特色旅遊的新商機。學員經過一整天的研習,除了對投入二級加工及三級休閒產業有信心外,也學習到如何開發食農教育活動及設計體驗活動流程,以符合消費者對特色旅遊的期待,並積極與講師交流討教,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也希望花蓮農改場能多辦相關研習,提升在地產業。

農校生暑假「與農同行」 跨出舒適圈學習農業本領

洪福良安排兩人照顧貨櫃型植物工廠的育苗事務,包含把種子置放在棉花上、挑揀未發芽種子、定植、養液灌溉、採收、觀察紀錄溫度變化等。雖然只是暑假工讀且年紀又輕,但洪福良就像帶研究生一樣對待他們,每週開會1次,討論本週所學並檢討需要改進之處,還購買2組電腦讓他們閒暇之餘可以上網查資料、做簡報。

年度最佳釋迦果園出爐!「2018年番荔枝優質果園評鑑」今公布優勝結果

對於今年賽事,吳俊達及蔡志賢評審委員表示,番荔枝果園年年評鑑,栽培技術有顯著提升,最後在經過果園及果品等激烈評鑑後,總成績已統計出來,本屆由易川旗贏得冠軍,由李俊雄及鍾昌隆奪得亞軍,季軍有3位分別為李淑蕙、李俊儀、陳翊姍,優等獎4名則是袁國展、李元智、賴正芳、尤偉吉。

用電力省15倍勞力!全臺首部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問世

靠日光就能跑!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出全臺第一台適用臺灣藜、小米的太陽能單人乘坐式播種機,不僅比人工條播快上15倍,而且在啟動期間零排放污染、無噪音,年減超過1萬公斤二氧化碳,堪稱農機界的特斯拉,也適用高麗菜等種子粒徑較小的十字花科作物。未來臺東場將投入研發適用不同作物的機型,造福環境,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

豆花薊馬怎防治?少量直播、黃色黏紙、疏葉通風,多方突擊害蟲藏身處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又名四季豆、敏豆,為一年生豆科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栽培歷史悠久,16世紀末《本草綱目》即有記載。依其生長特性,可分為蔓性、半蔓性及矮性種,蔓性菜豆約於1905年引入臺灣作為水田秋裡作,矮性菜豆則於1956年引進臺灣,在南部與甘蔗、番茄等作物間作,因在臺灣的栽培適應性佳,故各地普遍栽培。

非繁殖季節如何提振番鴨產蛋率?人工光照接力互補,全年皆產期

因此,實際執行光照調控番鴨產期時,應搭配外界的自然光線,考量日出與日落時間長度,於無日光時以室內光源補足光照時間長度,讓番鴨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觸自然光照,應該就可以改善種蛋受精率較差的情形,而且也能節省白天的電費支出,增加飼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