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25 頁
「引水」思源,成為養殖漁業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線,讓疾病難越雷池一步
國外水產養殖生物安全管理早已行之有年,不過臺灣養殖業者以個體戶為大宗,多數情況,魚塭僅隔一條土堤就分屬不同業者,疾病、藥物可能隨著空氣、水源或鳥類的傳播,影響到鄰近魚塭;再加上養殖區域分散在沿海區域,如何妥善規劃進排水管線,杜絕水源交叉汙染、落實生物安全管理,深深影響養殖業者一整季的收成。
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將有助於改善養殖豬隻血統
研究團隊運用CRISPR-Cas9系統,對一種決定生殖細胞分化成精子細胞或卵子細胞的重要蛋白質「NANOS2蛋白質」進行基因編輯。當NANOS2蛋白存在於生殖細胞時,生殖細胞即會分化成精子細胞。但如果NANOS2蛋白質在生殖細胞中無法正常運作,意即生殖細胞就無法分化成精子細胞,因而造成所謂的男性不孕症。
【防疫特寫】823水災過後豬價漲,豬農籲千萬別走私豬肉帶入非洲豬瘟
「關鍵在政府應審慎處理、大力宣導,透過觀念的建立,盡可能讓大眾了解這樣的行為恐會造成臺灣多大損失,業界也會比較安心。」江輝邦說。
【823暴雨事件】災區農損持續擴大,嚴陣以待西南氣流
根據氣象局定量降雨預報資料顯示,今晚八點入夜後,西南氣流帶來的豪雨將逐漸影響高屏和臺東地區,預估到明天上午八點,累積雨量很可能超過100毫米,明天白天雨勢仍會延續,這波雨勢很可能持續影響到下周三(29日)。
【飽讀好書】《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
問題主要在於,不論我們對植物幹了什麼事,它們都無法說出來、無法請願、無法提高音量或拍桌子,來警告我們摧毀植物有多愚昧,提醒我們植物有多重要。植物遭砍殺時不會流血,被焚燒時不會尖叫,也無法在書裡寫下訊息。植物需要有人幫它們做這些事。
紐西蘭原民生活體驗,如何激發賽德克遊子回祖居地重拾生態與文化?
「部落投入友善耕種後,蝴蝶、蜻蜓…全都回來了」,王嘉勳表示,過去部落生態相當豐富,但因為土地超限利用開發,加上農藥、風災的影響,原本部落有200多種蝴蝶,銳減到只剩60幾種,推動友善耕種及環境教育後,大家把部落的生態都找回來。
【823暴雨事件】災後加速清運死亡禽畜,迎戰週日西南氣流進襲
根據中央氣象局,今天降雨趨緩,26日以後又有一波西南氣流帶來雨勢,甚至可能達到豪雨等級或以上。農民應趁空檔時間做好防災準備,並注意自身安全,避免第二波災害發生。
減海廢、護棲地、顧水質,首任海洋保育署長黃向文的三支箭
多年來國內有很多重大油污染事件,政府部門已經慢慢磨合出一套應變機制,我覺得未來可以思考加強從保育、環境面去改善,萬一真的發生後,後續的復原機制,現在看到的海污應變機制著重在前端處理油污,想盡辦法把油汙盡量清理完,但我們希望可以考量環境怎麼復原的問題。
【823暴雨事件】雲嘉南畜牧與水產養殖災情嚴重,專家籲盡速清理環境降低疫病風險
水試所養殖組組長吳豐成則表示,淹水過後的水產災情多半會在水退之後3天到一個禮拜慢慢出現。他建議,如果是養殖石斑魚、午仔魚、文蛤等類的海水魚塭,可以等雨停後把水抽掉,慢慢替換海水,注意水質的鹽度跟環境,不要一下子變化太大。
別再依賴化學農藥了,多元應變措施方能取得生態與生產間的平衡
生物農藥、化學農藥同樣面臨農民最為關切的課題「藥效」,然而相關影響環節不只是防治效果快慢之別,應透過正確診斷對症防除及合理施用技術,原則包含農藥種類選擇、節制與精準施用、最佳施用時機,並且漸次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