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依賴化學農藥了,多元應變措施方能取得生態與生產間的平衡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康椒媛 文/ 林書帆 攝影/ 謝佩穎

生物農藥、化學農藥同樣面臨農民最為關切的課題「藥效」,然而相關影響環節不只是防治效果快慢之別,應透過正確診斷對症防除及合理施用技術,原則包含農藥種類選擇、節制與精準施用、最佳施用時機,並且漸次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

由於強調理性、負責使用農藥,建立在生態、生產平衡的視野之上,因此害物整合管理並非主張必須以生物農藥完全取代化學農藥,目標是改變農民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防除害物的觀念。無論施用哪類農藥,核心在於內建預防醫學的概念,以耕作防治為基礎,搭配生物防治,最後手段才是化學防治,運用多元技術應變害物。

整合防治技術,避免害物大規模發生

有些農民覺得生物農藥效果不如預期,可能與施用時機有關。雲林縣水林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班長陳進財說:「蘇力菌最怕日頭。」,包括蘇力菌在內的微生物農藥,一定要在傍晚使用,避免微生物被日照高溫或紫外線殺死。另外濕度越高時菌種活性越強,效果自然也越好。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楊秀珠也提醒,不論是活菌或次級代謝產物,都須注意應噴施作物葉部,讓害蟲容易取食或微生物可以接觸蟲體,才能發揮作用,例如小菜蛾會躲藏在甘藍或青花菜葉背,自植株側面由下斜上約45度噴施,才能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除了蘇力菌,陳進財也嘗試過不少微生物農藥,像是能抑制立枯病、萎凋病等土壤傳播性病害及促進生長的木黴菌、淹水後防治根腐病的放線菌,總結多年心得,他認為生物農藥並不是能夠馬上見效的靈丹妙藥,「但等到情況非常嚴重時,就算是化學農藥效果也不會好。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在耕種過程中做好管理,讓病蟲害不要大規模發生。」

除了種植時選擇抗病性較好的嫁接苗,陳進財也非常重視肥培管理。他舉例:「就像人生病的原因與飲食起居有很大關係,氮肥若用太多,神仙也救不了。用了太多氮肥的作物對昆蟲來說是很美味的,莖葉特別軟嫩,不僅抵抗力差,也容易吸引害蟲啃食,即使用化學農藥殺死一批,害蟲還是源源不絕。」

黃色黏板可誘引大部分害蟲,若再添加甲基丁香油,對果實蠅、瓜實蠅更有致命吸引力。

此外,從天氣、季節也能預測可能將會有哪種類型的病蟲害發生。例如高溫時粉蝨會比較活躍、每年11月左右是青花菜常見害蟲之一小菜蛾發生高峰期等等。生物農藥在病蟲害發生初期最有效果,運用經驗搭配預防勝於治療的害物整合管理,與害物發生後才依靠單一化學農藥亡羊補牢相比,自然會事半功倍。

性費洛蒙預測蟲害爆發,大幅降低殺蟲劑用量

俗稱黑肚蟲、行軍蟲的斜紋夜蛾,是最令農民頭痛的害蟲之一,2017年10月,雲林縣東勢鄉、元長鄉、土庫鎮等地爆發嚴重的斜紋夜蛾災情,當時甚至能看到幼蟲成群結隊橫越溝渠的畫面,連溫室作物也無法倖免。但被這3個鄉鎮包圍的褒忠鄉,卻在2週前就預測到這次蟲害大發生,而能及早取採防治措施,性費洛蒙便是他們用以監測斜紋夜蛾族群量的利器。雲林縣褒忠鄉蕃茄產銷班第17班班長程西河,早在10多年前就在褒忠鄉農會的推廣下開始運用性費洛蒙,他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辦理《強化植物有害生物防範措施》的合作農民之一,此計畫在57個鄉鎮設置監測點,以性費洛蒙誘蟲盒監測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番茄夜蛾這3種夜蛾的族群消長,將結果發布為《彰雲嘉南地區夜蛾類害蟲密度監測旬報》,讓農民有所防範。

「如果從10幾隻增加到5、60隻甚至100多隻,就表示蟲害要發生了。」程西河分享使用經驗,以性費洛蒙誘殺害蟲能大幅降低殺蟲劑用量,如果沒有性費洛蒙幫助監測,只好固定每隔一段時間噴藥,卻無法掌握田間到底有沒有蟲、有多少蟲,不僅效益不高,也影響健康及環境。不過費洛蒙要發揮最大效益,有幾個重點。費洛蒙具專一性,1種費洛蒙只能吸引1種昆蟲,若不同種類性費洛蒙誘蟲盒彼此距離太近,會互相干擾而失去效用。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長期致力研究費洛蒙的錢偉鈞進一步解釋,每種昆蟲的性費洛蒙誘蟲盒都有不同的設置間隔,斜紋夜蛾是每個點位相隔45公尺,小菜蛾8公尺,甘薯蟻象15公尺。

間隔太遠會產生害蟲入侵的缺口,但如果間隔太近,使空氣中充滿性費洛蒙,害蟲會失去方向性而不會進入誘蟲盒,「結果就是你把蟲吸引過來,卻沒辦法把牠們抓住,那就是災難了。」錢偉鈞認為「誘蟲盒會把所有的蟲都吸引到自己田裡」這樣的誤會,可能部分是因這種錯誤使用方式而產生。

誘蟲盒設置高度也因不同害蟲行為模式而異。飛行能力較強的斜紋夜蛾,誘蟲盒應懸掛於離地1~1.5公尺,或作物生長點上方50~60公分;小菜蛾誘蟲盒是作物生長點上方30~50公分;甘薯蟻象誘蟲盒則設置於地面,並讓開口位於葉蔓上方5~10公分。程西河補充,以會飛行的害蟲來說,如果誘蟲盒能隨著植株生長調整高度效果會更好,不過這項工作比較耗時,農民可自行判斷是否做到這一步,「大概是8、90分與100分的差別而已啦!」

錢偉鈞表示:「性費洛蒙的使用主要是兩大原則,點位間隔與高度。但每塊田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這個原則怎麼落實成耕種標準作業程序,會依不同作物、不同地區而微調,每個農民自己試驗出的最佳使用方式是不能被替代的。例如以程西河的使用經驗來說,斜紋夜蛾誘蟲盒設置得比建議高度略低,是因為雲林縣沿海一帶風勢較強,會對害蟲的飛行造成影響。」

朝陽科技大學費洛蒙中心研究人員將昆蟲性費洛蒙原體加入基底之中,以液態原體製成微膠囊誘引膏劑,能使性費洛蒙更安定,讓農民更方便使用。

研發生物可分解劑型、載體,減少農業廢棄物

使用費洛蒙真正重要的關鍵是,不能等到蟲害發生再做防治,這也是推廣費洛蒙的瓶頸。錢偉鈞說:「當它運用到最高境界時,田裡應該看不到目標害蟲,但農民會因此認為,既然沒有看到蟲了,為什麼還要繼續用?」程西河的田區因為幾乎整年耕作,性費洛蒙防治也是全年無休,誘蟲盒數量也不須因蟲況有所增減,頂多是清理蟲屍的頻率有別。

那麼誘蟲盒中的性費洛蒙應該要多久更換呢?這也依不同昆蟲、不同劑型而有所區別。朝陽科技大學費洛蒙中心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共同技術移轉「斜紋夜蛾性費洛蒙微膠囊誘引膏劑」給中西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界面化學技術將性費洛蒙包覆在微膠囊中,製成膏劑,膏劑被擠出暴露在空氣中時,會由外而裡逐漸乾掉,其中的微膠囊便會破裂釋放出性費洛蒙。此劑型可增加安定性,並可透過改變包膜厚度調整有效期限,最長可達6個月之久。錢偉鈞說明:「微膠囊膏劑另一個優點是它釋放速率平均,但也因此不像一般傳統劑型那麼快見效,大約要經過1週,作用才會比較明顯。」目前朝陽科技大學正在嘗試其他生物可分解的劑型、載體,如生物可分解熱塑性聚胺酯(TPU)、甲殼素等,性費洛蒙揮發完後留置農田中,不會產生廢棄物;此外,以蔗渣、稻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來研發劑型,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也是目前的研發方向。

除了微膠囊技術外,朝陽科技大學目前正與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原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三方合作,將誘蟲盒結合物聯網傳感裝置與App雲端服務,進行危害程度監控及區域蟲隻密度數據收集,也可以依據每小時捕獲的昆蟲量,判定田區害蟲活躍時段,以此作為防治參考。

另外,如果設置在某個方位的誘蟲盒最早抓到、或抓到最多害蟲,那個方位就可以做重點防治,不一定要全區噴藥。錢偉鈞認為,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並非完全對立,而能作為農藥的輔助資材,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昆蟲學家投入各種害蟲的費洛蒙分子結構鑑定,讓農民有更多樣的友善環境資材可以選擇。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錢偉鈞強調,性費洛蒙不是量越多越有效,以微膠囊膏劑而言,一次只須擠出1.5 公分即可。

考量生態平衡,應合理施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並不侷限於特定農法,楊秀珠說明:「單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效果並不好;而放在害物整合管理的一環,可以更發揮功效。」此外,交叉搭配也能緩解化學農藥抗藥性問題,然而生物農藥也有此問題,只是程度較小。「抗藥性是篩選出來的,搶地盤到最後也會不讓你搶。我比較考慮的是生態平衡,就像外來種植物很強勢,把臺灣原生樹種地盤搶走,菌會不會?」他認為,即使分離自本土菌株,但可能來自臺灣各地,很難保證不會影響外地微生物界的平衡,因此合理施用才能避免過度用藥而影響生態。

雖然生物農藥不易與化學農藥混合使用,以達到1次施用同時防治多種病蟲害,楊秀珠建議可先試行於短期作物,藥效較易確認,農民使用意願較高。在臺灣生物農藥產業更加規模化前,若能搭配害物整合管理合理施用,才能真正逐步減少過度依賴農藥解決害物的課題。

延伸閱讀

生物防治如何對準新航道?想要友善提升藥效,就靠害物整合管理

本文摘錄自《豐年雜誌》2018年8月號封面故事。《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