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農民職災保險今上路,美濃農會率先補助農保會員全額保費

臺灣首度開辦的農民職災保險今天上路試辦,農民月繳15元就有傷害、醫療、身心障礙和喪葬等給付,自10月9日預先開放申請後,截至10月底約1.13萬人投保,大約佔全臺農保被保險人1%。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為提供農民更多保障,預計全額補助15元保費13個月,總幹事鍾清輝表示,明年適逢農會100周年,期望拋磚引玉,讓農民不要聽到繳保費就害怕。

鼓勵農民契作良質米,農委會擬明年起加碼1500元獎勵金

為獎勵農民和糧商、農會等契作好品質的米,發揮團結力量大精神,農委會今提出利多消息,預計提高「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的補助,稻作直接給付金額每公頃加碼1500元,一期作共可領1萬6500元,二期作1萬3000元,政策已送行政院審定,預計明年一期作開始實施。

99年老牌農校拚創新,嘉大創植物教學醫院和空拍機隊

傳統農業名校國立嘉義大學,後天將歡慶99歲,腳步絲毫不停滯,今宣布掛牌成立植物教學醫院,整合農學院植醫、農藝、園藝等科系,農民可帶著生病植株來求診,由9位具實務經驗的教授免費診療,同時培養下一代植醫人才;還斥資200萬,首創全國農校空拍機隊,大手筆提供54台無人機供學生使用。老校新生,用創新思維幫學生和臺灣農業找出路。

有機質肥料肥效觀察點,可提升土壤3大性質:物理、化學、生物,遠勝於供肥能力

臺灣位於亞熱帶,由於氣候高溫多濕及密集耕作,易使土壤有機質加速分解。為了維持土壤生產力及肥效,土壤有機質適當含量即為關鍵,而施用有機質肥料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再者,臺灣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以及人們對兼顧食品品質與安全的需求,讓有機質肥料的使用再度受到重視。

番茄得「瘋欉」?葉片上捲又黃化,小心是銀葉粉蝨在作亂

以中南部產區為主的番茄,近日開始陸續進入種植季節,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也提醒,種植初期若受到病毒感染,有可能會造成生長停滯、花器發育不良,以及果品不佳等影響,再加上因應近期天氣變化,銀葉粉蝨有增加的風險,呼籲農友可多加留意,並加強防範病毒與病害。

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全力拚外交,輔導農技、推廣食農教育,以共耕蔬果收服帛琉學童心

西太平洋島國帛琉共和國(Republicof Palau)與臺灣在1999年建交至今近20年,是臺灣重要友邦。早在1984年,兩國便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帛琉共和國政府間技術合作協定》,1985年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成立,早期以輔導帛琉人民學習蔬果栽培技術、發展商業生產為目標。
近年工作方向轉變,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團長楊邦棋說明,帛琉人民目前以觀光、公家機關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耕作模式多為家庭式菜園,種植芋頭、樹薯等較粗放作物。在地蔬果僅由少數私人農場生產,產量稀少而導致長期依賴進口,且因長途運輸,品質大多差強人意。為貼近當地社會脈絡,更融入帛琉人民的生活文化,鼓勵種植、食用蔬果,增進國民健康,成為駐帛琉技術團目前重要目標。

臺灣驗出首例非洲豬瘟病毒,旅客私帶中國香腸棄置金門碼頭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上週在金門小三通水頭碼頭的農產品棄置箱,查到一包來自中國的香腸,今宣布驗出臺灣首例非洲豬瘟病毒,基因序列和中國病毒100%吻合。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未來將加強檢驗金門旅客行李和漁船,正在修法將違規私帶肉品罰款從1.5萬元提升到30萬元。

有機間作最佳拍檔:茭白筍、蕹菜創雙收商機,生物多樣性引領生態旅遊,附加農地價值

農業生產由注重產量、品質提升的經濟取向,逐漸轉變成對環境、生態更加友善的永續農業生產。有機耕作漸趨興盛,友善環境耕作也成為一股新勢力。然而由慣行耕作跨入有機、友善環境耕作,經常面臨病蟲草害影響或肥料使用限制,是以病蟲害相對較少的茭白筍為例,為有機農業的合適作物,然而相較於慣行耕作,仍有產量較低的情形。

【農業好點子】水星農場:耳木益薪!黑木耳太空包的第二人生

來到臺南六甲的鄉間小徑,一座上頭滿布太陽能板的嶄新農場坐落於田間──這裡是「水星農場」,主人黃智宏褪下迷彩服,與家人一同在農場裡運用綠能觀念及技術,一步步落實循環農業及環保願景,在這座進化版的現代菇舍裡,賣力種出一朵朵亮麗又營養的「黑金」木耳。今年,他們二度進軍農委會「農業好點子」計畫,推出「耳木益薪,廢木屑變黃金」募資專案,想方設法解決長期困擾菇農的廢棄太空包問題。

又快又環保!紙漿穴盤定植速度快15倍,40天可分解

為減少農業廢棄資材,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看準臺灣年使用1000萬片以上的塑膠穴盤,聯手民間企業興中紙業,研發全新「多功能紙漿穴盤」,結合育苗、定植,抑制雜草等三項功能。完成播種的穴盤可以整盤直接定植田間,不僅省去育苗工序,定植速度也快了15倍。而且原生紙漿的材料約30-40天就能在田間自然分解,降低環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