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農產初級加工明年納管,預估產值增加20億元

農民手作果醬、果乾等初級加工品,過去因國家法規管理不足,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無法上大型通路販售。費時近1年討論,農委會著手研訂《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及相關子法,決定率先納管乾燥、粉碎、碾製及焙炒等4種低風險加工項目,該法預計下個月送至立法院,最快可望明年上路。

【野望沙龍】從《孤熊重返自然》反思黑熊保育

今年兩起臺灣黑熊現身的事件,讓黑熊保育議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7月有民眾在臺東南安瀑布目擊落單小熊,雖然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立即關閉瀑布,未料新聞播出後引來大批民眾前往現場觀看、打卡;8月,嘉明湖兩座山屋出現4起黑熊進入山屋覓食狀況,為此臺東林管處緊急封閉嘉明湖步道半個月。

【飽讀好書】《灶邊煮語__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

作者從烹調的動詞下手,以從相關辭書或文獻報告收集逾百個閩客烹調動詞,勾勒出台灣閩、客兩大族群的飲食樣貌,展現出台菜系譜的豐富多元,也讓讀者從食物發現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執行漁業三法所面臨的改革陣痛,官方、部分漁民怎麼說?

漁業三法從2017年1月20日上路以來,總開罰金額達1億元以上,某些漁民反映法規罰鍰過高、政府執法未考量現場作業困難,宣稱要在11月6日上街頭抗議。身兼國內漁業管理及執法機關的農委會漁業署強調,當初漁業三法修法時已考量漁民現場作業情境,罰單開出前也有給漁民申訴的機會,會持續與漁民溝通。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官田區林建叡:好農、好玩、好藝的山村「崎」想

「這裡有藝有農,種水果的是果農、種稻叫稻農,種藝術的就是『藝農』。」大崎藝農生活聚落負責人林建叡和羅婉慈解釋,他們也從這想像起步,一步步挖掘聚落性格,又翻新生活面貌。

這家山產店不賣山珍海味,只賣友善環境農產品

林務局公然帶頭賣山產!?林務局和來自南投、臺東、屏東等地的部落族人和山村居民,在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西7-3館開了一家山產店,但是別緊張,這家店不賣肉,只賣小米、紅藜、椴木香菇…等等友善環境農產品,以及在地植物製成的工藝品,推廣山村經濟,明天還有小米吊飾DIY和賽德克族古謠吟唱活動,展售時間至明年1月16日。

電照調整產期,晚上開燈的百香果園,春夏也吃得到酸甜好滋味

臺灣有八成的百香果集中在南投埔里,產季主要在6月到隔年2月,因百香果適合生長在20度到30度的環境,夏季的平地難以種植,過去一直有產期、產區過度集中的問題。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發表全新「平地百香果產期調節電照技術」,透過溫室栽培、夜間燈照、根部保溫,開闢平地農民的新生產模式,成功在今年3到5月於彰化溪湖種出每公頃10公噸的成績,價格是盛產期的3倍,今年預計推廣到南投集集、竹山。

產業商機再進化,「屏東原鄉紅藜啤酒」風味獨特,今上市開賣

各方引頸期盼、醞釀了許久,由原民會、屏東縣政府以及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所推出的「屏東原鄉紅藜啤酒」今(2)日正式上市開賣。屏東縣府原住民處處長伍麗華表示,近年紅藜議題很夯,再加上屏東原鄉的紅藜具有高營養價值,這次推出紅藜啤酒先前也特別參與高雄國際食品展,獲得不少關注,透過這項新產品的開發,可說是紅藜產業的重要突破。

迎接臺中花博開幕,3大展區18座主題展館:森林花園、水岸花都與綠色農藝,感受臺灣花藝之美

歷經4年精心籌備的「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將於明(3)日在臺中市后里、外埔及豐原盛大開展。本次主題特別以「花現GNP-Rediscover Green, Nature and People」,融和了Green綠色生產、Nature自然生態及People人文生活多層次意涵。屆時,后里、外埔及豐原等3大展區,除了將充分展現國內農民辛勤耕耘結晶外,也會結合生態、生產、生活、科技及文化藝術,透過多元豐富內容及國際熱情參與,讓世界及國人領略臺灣之美。

符合動物福利的雞蛋怎麼養?臺灣首辦國際研討會探討

廢除格子籠雞蛋是全球趨勢,農委會畜牧處和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作,首度邀請國內外動物福利專家,11月15、16日舉辦國際研討會,其中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將分享如何建立世界最大動物福利標準,並轉型成社會企業「RSPCA保證」,在全球銷售動物福利雞蛋和肉品。100個參與名額公開宣傳僅十天就爆滿,顯見臺灣動保意識逐漸抬頭。